對於讓座文化的另一種思考

文/Knight(張天泰)

台灣新北市有一位六十歲、家開糕餅店的李姓婦女,在日前搭捷運到關渡,途中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搭車,旁邊兩位北一女學生卻沒主動讓座讓她很不滿。她拍下照片在臉書發文痛批。但未讓座的孩子發文解釋,說她腳真的不舒服,上車後睡著不記得有小孩靠近。

一時之間,有許多專業人士提出各自的看法,律師、醫師、教師、校長與政治人物皆爭相對此社會現象提出看法、甚至網友一度提出了要廢除博愛座設計等因噎廢食的舉動⋯⋯

筆者大約在2012年曾發表〈讓座: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表現〉,討論台灣的讓座文化。當時引用了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思考,提出盧梭在〈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中的兩句話:「我們的風尚流行著一種邪惡而虛偽的一致性」,「裝飾對於德行也是同樣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就是靈魂的力量與生氣」等思考,並希望台灣社會大眾能理解讓座是一種德行,是內在自發的一種實際表現,讓座行為如同是一種指引,一種邀約,是具備愛心之美,不應該是一昧地用公共輿論與道德教條壓力來強制這樣的道德行為產生。

筆者不斷地思考,為什麼台灣讓座議題會一直出現的深層原因?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想在這裡提出另一種視野,是針對台灣類似的文化現象不斷重複的根本原因,還有一個面向可以切入的是,台灣人隱而未現的但真實存在,不合己意,就可使用語言暴力,或其他形式暴力攻擊的現象,這是一種威權人格心態的再現,也可能是造成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

在北一女讓座事件中,李婦在案例中有透過貶低他人來提高控制權的行為,語言策略上運用大喊、命令,對於身體不舒服的學生,仍強制要求讓座,並在孩子面前使用了「可恥」的攻擊性字眼,或者其他語言暴力的語言策略來攻擊不服從自己單向命令的學生。筆者仔細分析了這樣的狀況,似乎是一種控制型人格的再現,在這個案例中,李婦運用道德教條主義來指責因身體不舒服而坐在博愛座的女同學,展現了威權性人格,當李婦開始了控制性心態與行為模式,使用語言暴力的語言策略,展示演出壓迫者的角色,企圖讓兩位女同學感受到語言壓迫。但事實上,李婦是錯解了讓座的本質意義,而李婦行為也不是真展現自動自發的道德美,是偽裝成道德,實際上是要發洩控制欲望的行為。

更值得觀察的是,在這次的事件中,網路輿論壓制以及持續肉蒐圍剿原初的語言壓迫者--李婦,開始壓迫李婦的私生活,包括網上聚眾一起給李婦糕餅店近一千多個網路低評價,筆者反覆思考,這樣的回應模式,網民是不是也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壓迫者?

現今台灣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是來自壓迫者/控制者的行為,以道德教條主義合理化,及不知道自己正成為壓迫者/控制者,過程中,會形成認為成為壓迫者/控制者是一種高人一等,能有優越感的優勢階級思想,像是現今電影文化所流行的殭屍病毒一樣,在我們的社會不斷傳播感染。

外國讓坐文化風氣不盛,筆者曾在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的公車上讓座給當地的澳洲阿媽,當地文化中年輕人認為我買了票,應當有坐座位的權利,所以會認為讓座是有點奇怪的行為,但筆者確認當時的澳洲阿媽的眼神中,有感受到我這個東方人所表現的善意。這樣的善意付諸行動就成為讓座的行為,一切就這麼自然,就算這位澳洲阿媽可能是第一次在澳洲被讓座,但她感受到那一種來自人性中無需言語的關心與溫暖。

讓座其實就是這麼自然而然的事,然而台灣這種爭相使用道德教條成為壓迫者的病症,有無解方,其實是有的,我們必須讓道德美甩開教條主義的束縛,恢復自動自發的人性美,也要讓在各種情境下的壓迫者/控制者與被壓迫者/被控制者,同時覺醒,並需團結站在一起,看到這樣思考模式在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要如何使自己再人性化,成為真正的人。

延伸閱讀
網路服務商:85%網攻鎖定製造業
2016年11月15日 | 7年前
美總統大選熱搜 台灣亞洲第2
2016年11月07日 | 7年前
上網買股被詐 陸3.5萬股民損20億
2016年10月23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