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異常高溫 台灣珊瑚躲不過白化

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珊瑚白化。(魏杰/攝影)
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珊瑚白化。(魏杰/攝影)

文/記者徐翠玲

澳洲大堡礁今年4、5月珊瑚大規模白化,估計至少高達35%死亡。台灣海域珊瑚白化從6月中開始持續到8月。東沙最早開始白化,墾丁狀況比較嚴重,綠島南邊則有小部分白化。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相較於年初澳洲大堡礁北邊珊瑚白化,台灣不如預期嚴重。而現在東北季風刮起、過往中秋節之後就結束的颱風季到10月還沒結束,由於海相差,要等明年春天才可能評估珊瑚白化。

海溫升高及反聖嬰現象是造成今年珊瑚白化罪魁禍首。陳昭倫說,全球氣候變遷,海溫背景值比過去高,再加上反聖嬰現象,熱水團集中在南中國海附近發展,造成海溫從今年6月中開始上升到8月飆到最高31-32度,甚至33度,陸續幾個颱風來臨,溫度才降下來。

珊瑚生理平均溫度約28-29度之間,越靠近赤道溫度越高約29-30度。台灣海域附近珊瑚可以生存的水溫在28度左右,陳昭倫說,稍微增加0.5度珊瑚就會像人感冒一樣不舒服。珊瑚泡在熱水中,就像人的體溫從36度飆到41度,持續2、3週甚至1個月,生理上會有很大的壓迫。

台灣發育珊瑚礁的地區偏南,包括綠島、蘭嶼、台東、墾丁、小琉球、東沙、南沙。由於台灣河流都是東西向,形成台灣西海岸從淡水河口開始一路到東港、枋寮全是沙泥底,沒有地方可以長珊瑚,更不可能成礁。北部的珊瑚都是群聚並不叫礁,因為水溫比較低,珊瑚並沒有白化現象。東部花蓮石梯坪、台東三仙台,還有美麗灣附近都有珊瑚礁,再往南因為地質活動頻繁常崩落,沒辦法讓珊瑚礁形成。

高溫衝擊珊瑚 颱風破壞加劇

「台灣珊瑚白化,大部分都集中在水深5米以上,5米以下珊瑚礁都沒有太大狀況」,陳昭倫表示,比較麻煩的反而是颱風,白化加上颱風,而颱風產生時間又往後移、影響範圍大,對珊瑚與珊瑚礁產生的破壞力,比溫度衝擊還大。今年颱風路徑剛開始都往北偏到日本,可是7、8月開始往南偏,台灣剛好都在路徑上。

陳昭倫說,現在開始季節交換,東北季風下壓,赤道附近熱水團照理說該往南後退到東太平洋,可是卻一直集中在南海。今年7月第一個颱風尼伯特從台灣周邊擦過影響小,後來幾個颱風尤其是莫蘭蒂影響大。莫蘭蒂從東部進來,沿著墾丁海岸線邊緣往北走,掃過之處就像割草機一樣全部剷平,小琉球海面下的珊瑚就遭受破壞。颱風對南海熱水團有降溫作用,但同時也帶給珊瑚礁破壞。

珊瑚是生態系的建構者,陳昭倫表示,珊瑚就像蓋房子的水泥基座,蓋出珊瑚礁才會吸引魚蝦貝類繁衍生存,如果珊瑚礁不見了,叫得出名字的魚蝦貝類沒棲息地,慢慢這些物種都會消失。今年蝦貝、軟絲等變少,珊瑚礁基地破壞是可能因素,最主要還是溫度影響。但台灣問題更嚴重是漁業都沒管制,過度捕撈造成系統性衰退,連最後一點魚蝦都不放過,不怪自己吃掉太多,卻怪天氣異常。

不怕白化 台灣特有種珊瑚夠強悍 

柴山多杯孔珊瑚及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近期農委會預告為一級保育類物種。陳昭倫表示,這兩種珊瑚跟台灣人、原住民一樣強悍,沒有白化現象。不過,當年他在高雄港第二港口靠近中山大學西子灣大門第一次發現的多杯孔珊瑚,2011年西子灣停車場擴建時已遭破壞一半,這次受莫蘭蒂颱風漁船擱淺西子灣漏油汙染,大概全毀了。

靠近柴山一小塊區域還有多杯孔珊瑚存在,是全世界僅存,比台灣其他物種還珍貴。跟牠親緣比較近的是加拉巴哥群島伊莎貝拉多杯孔珊瑚,同屬不同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珊瑚,是最早、第一個被列為保育類的珊瑚,。

台灣長期以來對海洋非常陌生與忽略,國家政策根本欠缺海洋整體戰略思維。陳昭倫說,特別在保育人才培育上,現在很多狀況沒辦法解決。其次是教育,台灣四面環海但太多人對海不了解,台灣人對海其實非常陌生,亟需推動海洋教育。兩者影響台灣對海洋保育、海洋綠能產業都非常陌生。

目前政府正在組織再造,陳昭倫希望趕快成立海洋部,才能統整台灣所有海洋事務。最重要是設立海洋保育署、海洋研究院跟海巡署結合,從生態一路做到司法、海權、保育。「現在所有行政系統分散在各部會,遇事做部會協商,最後都沒下文」。

陳昭倫以台灣白海豚為例,2010年國光石化停建以來,白海豚數量越來越少,現在又遇到離岸風機、噪音問題,從100多隻恐怕剩不到60隻,不斷有白海豚死亡例子。台灣白海豚如果從台灣海岸消失,台灣就得承擔世界級臭名。而且迄今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還是沒公告,台灣海洋問題真是一籮筐。

延伸閱讀
【王健專覽】景觀利益
2016年10月31日 | 7年前
政院祕書長:我國是不正常的國家
2016年10月31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