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徵點」為何如此不同?

⊙顏丹

最近,網易「數讀」專欄公布了一組存在了多年、卻也被忽視了多年的重要數據。之所以認為這些數據應該引起關注,不僅在於它與老百姓的錢袋子有關,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人群中所呈現出的巨大差異和強烈對比再次揭示出,仍有大量的中國人處在人為製造的不公境遇中。

這是一組關鍵詞為「個稅」的數據。對於這項應將每位勞動者都納入統計範圍之內的數據,一般情況下,或只按照收入的高低來加以區別。然而在中國,這一稅種卻按照「僱傭關係的不同」被刻意分成了兩類,一類被稱為「工薪個稅」,針對的人群是簽訂了長期的勞動合約以及上了社保的全職勞動者,而另一類則被稱為「勞務報酬所得稅」,與之相對應的納稅人是「靈活就業,沒有社保」的打工、甚至是打零工者。

據媒體介紹,這項個稅制度初建於80年代,那時沒有不同人群的差別,起征點被一視同仁的定在了800元(人民幣,以下同)。然而,在時過境遷之後的幾十年中,「工薪個稅」的起征點卻得到兩次提升,2011年更是一路飆升到了3,500元。值得一提的是,社保的個人支出並不在這3,500元之內。也就是說,3,500元加上社保支出都是不需要納稅的。相比之下,「勞務報酬所得稅」非但不與社保掛鉤(納稅人需要自己參保),並且至始至終,起征點都保持在800元的水平線上。

一邊是旱澇保收、工資穩定的「工薪階層」,其收入中有3,500元不必上稅;一邊是「90%無醫保」的靈活就業者、數以億計「吃了上頓愁下頓」的農民工兄弟以及想要打點零工、自籌學費的大學生們,卻都被要求一過800元就得苛以重稅。

針對「工薪階層」,納稅部分的金額不超過1,500元的,只需繳納3%的個稅。從1,500元到4,500元繳納10%,從4,500元到9,000元繳納20%,以後都以增加5%的稅率類推,最高超過8萬的部分,按照45%的稅率繳納。而針對「務工人員」,不超過2萬的,稅率為20%;從2萬到5萬的,稅率為30%;超過5萬的,稅率為40%。對比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針對「務工人員」的稅率總是略高一籌,且兩類納稅人群的最大差別,則體現在最低的收入階層中。

可見,越是沒有社會保障,越是處境艱難、收入不穩定的窮苦打工者,被徵收的個稅越多。權貴們絲毫不把自己當外人,他們想要幫扶的從來都只是自己人,而那些真正需要保障的對像,卻被他們當成了強取豪奪的目標。

相比他們,那些按照20%的稅率來交稅的顯然是一群只能徘徊在體制外的無權無勢者。即便他們寒窗苦讀,即便他們奮力拚搏,在中國這種被權力掐住咽喉的絕境中,僅憑他們的一己之力,也很難掙脫「貧二代」這把沉重的枷鎖。

從過去30年,有些人的個稅起徵點攀升至3,500元,而有些人卻仍停留在800元就能看出這種掠奪有增無減的趨勢。然而一篇文章卻指出,2014年,勞務報酬所得稅僅占所得稅總額的3.7%,甚至只占全中國稅收總收入的0.2%。可見,「進行調整並不會對稅收收入造成太大的影響」。但之所以如今表現出的狀況是「稅收立法和修訂的嚴重滯後」,不過是因為「立法部門懶政」,「也可能只是沒有要讓利於民的意思而已」。

要知道,這筆在政府看來不足掛齒的稅收數額,若攤在一個個將收入視為「血汗」的打工者身上,那就是每個月一家老小的活命錢。

說白了,對於這個瞄準了「國產」下手的中共利益集團來說,是凡涉及自身利益,就不可能會有「懶政」一說。不想「讓利於民」也不過在於「蒼蠅也是肉」,不拿白不拿罷了。(受限篇幅文有刪節)◇

延伸閱讀
陸23省44市 自來水檢出致癌物
2016年10月15日 | 8年前
陸9月PPI、CPI終止連續下跌
2016年10月14日 | 8年前
陸資瘋韓置產 買盤轉向首爾
2016年10月14日 | 8年前
中共:我賣的字典裡沒有「台灣」
2016年10月14日 | 8年前
這麼多人的渴望,怎麼填滿?
2016年10月14日 | 8年前
陸300城賣地賺9兆 無錫漲幅470%
2016年10月13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