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黃金週」的「一錘子買賣」

⊙顏丹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老百姓對「黃金週」的感覺,那便是「痛並快樂著」。然而,這裡的「快樂」所蘊含的褒獎色彩卻並不太濃,更多的還是「一旦出行,就會與高消費不期而遇」所帶來的痛感。按照「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相對於其他公休假期,「黃金週」又被稱為「長假」。「長假」制度被視為是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大舉措。相對于商家賺錢的商機,媒體稱這段時間為「黃金週」。

一提到商家,媒體就來勁,今年的「十一黃金週」也不例外。10月3日,官媒《人民日報》十分及時的發表了這樣一篇「檄文」,看似褒獎,實則卻把矛頭指向了那些在眾目之下,「數錢數到手疼」的商家。該文章先拋出了一個「由於工期緊、個別設施未到位等原因」,一家原定在「十一」期間開業的旅館不得不延遲開業時間的故事。然而,如此因果明瞭的一樁小事卻被上升到商家懷揣著「不能讓第一批客人感覺不舒服」的大願,「棄『利』守『譽』,守住了良知」的精神高度。

官媒如此「欲揚先抑」,不過是為了批判「宰你沒商量」。上述提及的文章指出,在一些商家眼裡,「黃金週」是撈「快錢」的好日子,類似「個別旅館的住宿價格連翻數倍,一些酒店端出天價菜肴,少數商戶還私占公共區域,違法收取高額停車費」等行為,不過是「一錘子買賣,註定是發不了財的」。從這番話就可以聽出,官媒此時此刻最想表達的心聲其實是:遊客挨宰,全是因為商家無良。

看起來我們無法否認,中國的許多風景區的確都存在著商販宰客的現象。事實上,旅遊景點的餐飲、商品價格原本就比「非風景區」的要高,有時甚至高出好幾倍。因此,我們常看到不少中國人在計畫旅遊之前,都會自帶一些乾糧和水,以備不時之需。其中原因無外乎就是風景區的東西太貴。此外,被無良導遊騙到所謂的「購物區」,被強迫購買紀念品的遊客,也顯然不可能再成為那些故意哄抬價格、趁火打劫的商戶們的回頭客。如此一來,商家最終所傷害的不過是自身的利益。

就買賣、交易本身而言,遊客數量的高漲其實已經是在實現利潤的增加了,商戶們又何必貪心不足、不去尋求某種穩定的「長遠利益」呢?在不愁遊客的風景區,這些商戶又何必因為心生貪婪而自斷生路?或許,一些過往的報導能讓我們看到問題所在。

2015年10月,來自《海峽都市報》的一篇報導稱,福州三坊七巷的商鋪承租方式由「基準租金專家篩選」改為「競租」,即價高者得。經兩家商鋪試水之後,月租金由每平方米300元(人民幣,以下同)競拍至1,300元。不難看出,這種競拍方式直接決定了兩點:其一、商戶不過是「流水的兵」;可想而知,「黃金週」對那些攤位承租者來說,原本就不是謀求長遠利益的時間段,其所在風景區也並非長留之地。其二、租金價格的上漲直接意味著成本的增加,這些錢最終仍要在商品的售價中體現出來。

除了景點之外,每年舉辦傳統文化活動的現場攤位費也是由「競拍」這種方式來決定的。就拿北京過年期間廟會的攤位費來說,「20世紀90年代初只有幾千塊,2007年已經普遍超過了10萬元;2013年,龍潭廟會最高攤位費,從2012年的15萬元成長到17萬元;地壇廟會最高攤位費從16萬元上漲到20萬元」。顯然,攤位費越高,商戶們的壓力也就越大。

當文化活動開始以盈利為主導,那麼也就與遊客的期待和訴求背道而馳。若是沒有前來光顧的消費群體,商家的利潤又如何實現呢?就連操刀拍賣北京廟會攤位費的公司負責人也認為,「在一味強調經濟效益下,一些不賺錢或不能很好賺錢的傳統文化項目、小吃等,無法承擔高額的攤位費,悄然退出了廟會,而對於主要是以感受傳統文化為主的遊客來說,缺少文化味兒的廟會自然沒有了吸引力」。

這些實例無不在印證著一個事實,那就是「黃金週」期間所上演的那一幕幕「一錘子買賣」顯然與當地主管部門所採取的「攤位競拍」策略有關。試想,只在一年存在7天的商販面對如此巨額的租金,他們能不卯足了勁,變著法兒的想要把錢掙回來嗎?要知道,賠錢的買賣是誰都不願做的。因此,當很多人說奸商很惡時,我們更應該覺察到,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惡的因素,正是那筆巨額的攤位費。這筆錢數額越大,商戶們也就表現的越惡,以至於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常常是一樁樁此起彼伏的「天價」事件。

當政府通過收租來斂財的欲望達到了一種極限,商戶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就會顯得極其尖銳。可見,在一買一賣之間所折射出的商業欺騙,全是由坐地起價的相關部門一手促成。◇

延伸閱讀
陸空氣有多糟 看地圖就知道
2016年10月04日 | 8年前
陸去年食安奪萬命 經損達235億元
2016年10月04日 | 8年前
離婚率過高 逾六成陸民恐婚
2016年10月04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