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愛與執著 謝迺岳用科學詮釋萬物

乾冰實驗中冒出的美麗泡泡,好神奇。(謝迺岳提供)
乾冰實驗中冒出的美麗泡泡,好神奇。(謝迺岳提供)

文/記者賴月貴

謝迺岳是新竹科學城社區大學的專任講師、也是知名創意科學達人,經常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受邀主辦科學講座及主持電視科普節目,他在電視節目中扮演Q博士,教小朋友動手做實驗,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讓小朋友體會「科學好好玩」,並將環保、傳統文化的觀念帶入教學中。他說,生活中處處是科學應用的體現,是充滿趣味性的,自己鍾情於科普教育的推廣,而不是要教出實驗室的科學怪人。

謝迺岳表示,從生存、生計、生活到生命,都存在著科學的原理與應用,而先民將好的東西保存下來,留傳給後代子孫,就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因此科學除了物理、化學等看得見的變化之外,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層次的體現,為此他走訪了10多個原住民部落,並深入了解客家和新住民文化,將科學與文化結合,細心觀察、查找資料,把其中的科學元素提煉出來,加以詮釋、賦予新的生命力。

他說,孩子學科學要具備「五有」,即「有趣、有效、有用、有心、有情」,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應該被尊重,他希望藉由「賢人的口、科學家的手、探險家的腳、天使的心」來開啟孩子的眼,希望培養孩子成為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成為「有用的好人」。

寓教於樂 用實驗宣導環保觀念

謝迺岳是身體力行環保的人,他常說「能用則用、能省則省、能回收就回收」,他在教學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隨手可得的,如寶特瓶、養樂多罐、易開罐和玻璃彈珠 等,只要加上吸管、棉線、鐵絲等配件,就可以做出各種好玩的東西,在科學遊戲DIY中,小朋友很輕易地就明白了許多科學名詞和原理,例如他教小朋友用鐵絲和氣球棒做「啄木鳥」,幽默地告訴他們什麼是磨擦力、地心引力和彈力的概念。

世界電視為台灣民營的教育電視台,宗旨是寓教於樂,其堅持教學品質、純淨人心的精神,在台灣的電視頻道中極為少見,由於製作單位、主持人和教師群的專業與用心,曾榮獲「優良兒童電視節目四星獎」,謝迺岳非常認同電視台的理念,受邀規劃「科學好好玩」單元,提出「生活、趣味、環保、人文」兼顧的科學節目方向。

在電視節目中,謝迺岳扮演Q博士教小朋友做實 驗,首先在兩個裝有沙子的玻璃瓶中放入鋼珠,然後將鋼珠埋進沙子裡,接著,將玻璃瓶輕敲桌面,發現鋼珠神奇地跑了上來,這個實驗是要告訴小朋友地震的可怕, 地震後土壤會鬆動、石頭就會裸露,就像小鋼珠露出沙面一樣,所以要保護森林、做好環保,地震無法避免,但是環境的破壞是可以避免的。

接 著,Q博士在兩個裝有沙子的玻璃瓶中放入貝殼,然後往瓶中注入冰醋酸,瓶子裡就產生了許多氣泡,這個實驗要破解的奧祕是:原來小貝殼中含有碳酸鈣,當倒入 醋的時候,會產生許多小氣泡,也就是二氧化碳。這個實驗是告訴小朋友:生活中如果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會加速貝殼的死亡,所以不可以製造太多的廢氣,以免廢氣溶入海洋中,消滅了可愛的小貝殼。

科學遊記中 感性與理性分析

有人說,「過去的科學就是今日的文化。」謝迺岳則表示,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當大家都認可它是一種合理有效率的方式,它就是科學了,科學隱藏在大自然裡,萬物運行有規律,這種規律對一個學科學的人而言,是一種發生的機率,抓到規律後,再經過觀察、預測,就可以拿來運用。

謝迺岳喜歡到處旅行,也寫遊記投稿,但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他的紀錄是站在科學角度去觀察,當讚歎眼前美景的同時,頭腦會出現許多科學的邏輯思考,或許可稱為理性與感性兼具吧。

謝 迺岳常翻越中央山脈到台灣東部去演講,喜歡行駛中部橫貫公路,尤其是從太魯閣峽谷攀升至3千多公尺高的合歡山一段,因此他寫下了〈合歡.雪.大時代〉一 文,寫1千萬年前台灣島和山脈的形成、俯仰天地間、慨嘆滄海桑田;他寫從山下至山上氣溫和氣壓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當看到下雪美景時,又想到一些科學問題,例如:雪為何是青白色的?雪與霜有何不同?雪如何生與滅?

面對美景 男生女生大不同

基隆有一個小港灣叫「大武崙港」,是很少人知道的幽靜美麗小港灣,謝迺岳非常喜歡、連續去了7次,基隆多雨,他看到了雨中甜蜜依偎的情侶,又勾起了分析的念頭,男生女生大不同,當面對雨和夕陽的美景,女生或許會驚歎地說:「好美!」但男生會研究空氣的阻力和大小雨滴落下的速度,男生也會分析夕陽的光譜,預測 夕陽沒入海中的時刻,然後告訴女生:「天要黑了,該走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太理性的人掃興,但這就是科學人面對事物的思維模式,於是乎,當有人為拍下美景而歡呼,認為美景稍縱即逝、可遇不可求,謝迺岳卻認為那只是一種發生機率,抓到規律後,經過觀察、預測,知道雲、雨、夕陽、海浪等生成的原因與周期變化,想拍任何美景都是在掌握之中。

結合科學與傳統 賦予生命力

謝迺岳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哪怕是弱小的族群,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他不但發展了許多科學的教具、教案,更將科學和傳統文化結合,細心觀察、深入查找資料,把原住民的科學元素提煉出來,用科學角度詮釋,賦予新的生命力。

原 住民是擁有天賦、很喜歡音樂的民族,他造訪了十幾個原住民部落,發現鄒族的「風笛」,在空中搖動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用於示警,也用於祈雨。而多多罐易 於切割鑽孔,最適合做樂器,謝迺岳把7個多多罐用橡皮圈綁成一束,每個多多罐用有洞的寶特瓶蓋蓋住,罐裡裝水,然後用吸管平放地對著洞口吹,就有好聽的音樂產 生,這就是「排簫」,是阿美族的樂器之一。

「鼻笛」是台灣南部原住民(排灣、魯凱、卑南和鄒族)的傳統樂器,排灣族的勇士必須會吹奏鼻笛,女孩子才願意嫁給他,謝迺岳也教學生用多多罐做鼻笛,小朋友都覺得很新鮮好玩,原住民還有羌笛、弓琴、口簧琴等各種樂器,種類非常豐富。

謝迺岳也教小朋友做各種童玩,回味台灣五、六十年代的快樂時光,一間科學教室報名40人,很快就額滿了,在謝迺岳的課堂上充滿了驚奇,一雙雙好奇的眼睛盯著實驗瓶內的變化、一雙雙小手認真地跟著老師做,謝迺岳邊說明邊示範,幽默的話引起學生一陣笑聲,而謝迺岳本人卻只咧一下嘴,是十足的冷面笑匠,但對科學的熱情與執著卻表露無遺。◇
延伸閱讀
三帖良方 由內而外重現氣韻風華
2016年07月29日 | 8年前
詩人的偶像
2016年06月27日 | 8年前
台東原民生活節 暑假熱情展開
2016年06月30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