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浪漫的藍眼淚「藍眼淚」之謎 海大研究證實是夜光蟲

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主任蔣國平率領的研究團隊,透過單離培養的技術,證實馬祖「藍眼淚」中的發光生物之一就是「夜光蟲」(圖)。(中央社)
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主任蔣國平率領的研究團隊,透過單離培養的技術,證實馬祖「藍眼淚」中的發光生物之一就是「夜光蟲」(圖)。(中央社)

【大紀元訊】

浪漫的海景「藍眼淚」近年已成為馬祖觀光代名詞,每年4到10月是追看藍眼淚的最好時機,更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到馬祖捕捉迷人的夜藍海奇景。

「藍眼淚」形成原因眾說紛紜,多數人說是海中的渦鞭毛藻、介形蟲或夜光藻,因受到海潮擾動而發出光芒。11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透過單離培養的技術,證實馬祖「藍眼淚」中的發光生物之一就是「夜光蟲」。

國立海洋大學11日上午舉行「馬祖藍眼淚解密」記者會。(陳秀媛/攝影)國立海洋大學11日上午舉行「馬祖藍眼淚解密」記者會。(陳秀媛/攝影)

海大研究團隊證實「藍眼淚」的發光生物就是「夜光蟲」。(陳秀媛/攝影)海大研究團隊證實「藍眼淚」的發光生物就是「夜光蟲」。(陳秀媛/攝影)

中央社報導,由海大海洋中心主任蔣國平率領的研究團隊,今年4月起在「藍眼淚」經常出現的介壽澳口沿岸水域採水,利用毛細管在解剖顯微鏡下,將發光生物進行單離培養,證實夜光蟲就是馬祖「藍眼淚」中主要的發光生物之一。

蔣國平表示,夜光蟲(Noctiluca scintillans)是一種異營性渦鞭毛藻(dinoflagellate),屬於單細胞原生生物,渦鞭毛藻綱裡有一半會行光合作用,另一半包含夜光蟲在內,則是靠吃東西維生。

他說,夜光蟲細胞呈透明球形,直徑200-2000微米,腹面後端有一凹下縱溝,在此形成口部,口部之前則有小鞭毛,鞭毛前有一大觸手,用來抓取食物。

至於夜光蟲的發光機制,海大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蔡昇芳指出,夜光蟲發光的部位在細胞膜上,每隻大約含有1萬個發光源,每個發光源大小為0.5到1.5微米。

他說,每個發光源由3個部分組成,包括氧化酵素「發光素氧化酶」,接著需要有「發光素接合蛋白」去抓住「發光素」,而「發光素氧化酶」會氧化「發光素」放出藍色生物光。

蔡昇芳強調,夜光蟲每個光源大約可放出10萬個光子,受到刺激後發光大約僅能持續80毫秒,也就是「一閃即過」,並非如照片上看到整個「藍海」的長期曝光效果。

海大校長張清風表示,在連江縣長劉增應、連江縣議長張永江及立法委員陳雪生的支持下,海大馬祖校區將在明年招生,新設立3個科系,學生3年在基隆校區,1年在馬祖校區學習。

另外,張清風說,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在教育部5年500億元頂尖大學計畫經費支援下,將推動「馬祖海域海洋生態整體調查計畫」,希望能解開「藍眼淚」之謎。

 

好幾週都沒有看到藍眼淚了,上個月底小編帶領媒體大哥大姐們到東引跟南竿時不僅海上沒看到淚,在北海坑道裡面搖櫓也有只有點點白光,整團的媒體們感覺很失落,但同時也告訴小編,明年他們要再去一次馬祖!其中還有一位是第三次去追淚的,真是有不屈不饒的精神

延伸閱讀
海洋大學放映《活摘》籲制止活摘
2015年11月11日 | 9年前
馬祖首辦馬拉松 每年各小島輪流
2015年08月25日 | 9年前
台馬之星首航 帶動馬祖觀光
2015年08月13日 | 9年前
金馬澎小三通 明年起落地簽
2014年12月10日 | 10年前
寒假無處去? 馬祖推打工換宿
2014年11月18日 | 10年前
遊馬祖 圓與海相依的四季夢
2014年03月06日 | 10年前
過年離島班機 12/3起可訂票
2013年11月25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