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金龍 中市葫蘆墩贈春聯

【記者張心慧/綜合報導】

為了讓民眾提早感受歡慶的新年意味,共同迎接民國101金龍年,台中市立葫蘆文化中心於1月7日下午2時至4時,辦理「金龍報喜、迎春納福-名家揮毫贈春聯活動」,邀請了10位書法家林榮森、陳中庸、詹益承、童培炎、邱仁作、王俐淇、許金華、巫忠義、謝亦富及莊連棚等齊聚揮毫,分別以篆書、楷書、隸書等書寫對聯。許多民眾早早就排隊領取號碼牌,讓文化中心一樓大廳十分熱鬧。

新年,是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第1個傳統節日。新年來臨前夕,家家戶戶大掃除、寫春聯、貼春聯,是自古流傳下來表達人們嚮往美好生活與象徵吉祥的風俗。根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後,新年時期張貼春聯在民間已是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代的生活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就是現今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於金陵定都以後,在除夕前曾命令公卿士庶家門必須加貼一副春聯,還微服出巡觀賞。據說,在他巡遊一段路程後,忽然發現一家沒貼春聯,遣侍從查問。原來主人是閹豬的目不識丁,由於年前忙碌,無暇請人代筆。明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獲悉是皇上御筆,不但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還每日燒香敬奉。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自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流行,直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新年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度。至今他們也還保留著貼對聯的習俗。

圖說:熱情參與的民眾將自己分配到的春聯小心翼翼的放在大廳地板牆角邊晾乾,期待將這充滿吉祥字句的春聯回家張貼。

延伸閱讀
葫蘆墩端午豐彩 創意復古憶童年
2014年05月13日 | 10年前
中市土地重劃爭議 恐圖利財團700億
2013年11月14日 | 10年前
撘上文化專車 漫遊中市藝文亮點
2013年03月14日 | 11年前
中市平價托育凍漲 保母陳情
2013年01月13日 | 11年前
市價徵收土地 台中5開發區虧百億
2013年01月07日 | 11年前
中市跨年夯 傳旅館哄抬住房價
2012年12月30日 | 11年前
中市議長判刑去職 藍綠17日角逐
2012年12月11日 | 11年前
國際身障日 不動產聯盟邀220攤助陣
2012年11月19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