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防洪年年澇 中國城市的「頑疾」背後有深層體制原因
「一到雨季就看海」成了許多中國城市的自我調侃,尤其是一些南方城市,這次連續暴雨,再次將城市內澇等問題擺在面前。
為何年年防澇,卻又年年「看海」
武漢內澇,全城看海;北京暴雨致16條道路斷路;成都暴雨,停車場變池塘⋯⋯雨季又來了,這熟悉的一切也又一次來到了每個人的眼前。年年暴雨,年年治理,卻也年年治不好,中國城市的內澇是真的無解了嗎?城市的管理者們,面對一年復一年的暴雨,究竟有何作為?中國青年報評論文章《為何年年防澇,卻又年年「看海」》認為,內澇問題不完全是「老天爺」造成的。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張,不少扮演疏水角色的河渠湖泊被填平、縮減,上面建起道路和高樓,下滲能力大大下降,暴雨來襲,大量積水只能靠有限的下水管道排出,就難免會造成內澇。
據住建部2010年對中國351個城市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長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另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2010年中國有258座城市受淹,其中大多數為暴雨內澇。
據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張家團介紹,中國平均每年都有100多個城市受到外洪內澇的威脅,2012年有184座城市發生內澇,2013年234座城市內澇,2014年125座城市內澇,這裡邊就包括了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專家表示,內澇問題和當前城市建設太快、大量硬化面積增加等有直接關係。
另外,有些城市在建設上,並沒有按城市規劃來做,卻大規模的「任性」開建。而有些城市更是沒有規劃也在建,建設太快,導致城市不按系統性建設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施行,因此,自然就實施了「報復」。
內澇成中國城市「頑疾」
武漢水務局2013年通過了《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畫》,投資129.85億元人民幣,改造、完善市內排水系統,拍著胸脯保證三年後武漢將告別「看海」。當時的媒體宣稱,「三年攻堅計畫完成後,將能抵禦200毫米/24小時、50毫米/1小時的特大暴雨。這樣的雨量在武漢歷史上平均10年才會出現一次」,「一天下15個東湖也不怕」。
但是這次的一場暴雨又將武漢變成澤國。
有人曾經問華人作家龍應台,如果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何分辨它是否發達? 龍應台說:「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3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飄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是個發展中國家。」
時事評論員袁斌在其《內澇為何成了中國許多城市的「頑症」?》表示,100多年前,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曾把下水道稱作「城市的良心」。
與民主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決策者們看重的是「城市的面子」,而不是「城市的良心」。因為面子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政績和仕途,他們當然願意在這上面花心思,也捨得投入。所以就市政建設的光鮮程度而言,今天中國的許多城市可以說已經不輸歐美了。
至於地下排水系統什麼的,不下雨的時候誰看的見?搞的好搞的差跟政績和仕途又有多大關係?所以沒幾個城市的決策者會在意這些。他覺得這是內澇成為中國許多城市一大「頑症」的深層次體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