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比看電視更好
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BLS)資料顯示,15歲以上的美國人每日從事的休閒活動包括看電視、社交、用電腦當休閒、玩遊戲、閱讀或運動。男性每天花6小時在閒暇活動上,女性約5小時;75歲以上的高齡層每日享受8小時的休閒活動;35至44歲最忙碌的壯年族群,一天也有4小時的閒暇時間。
看電視是休閒活動排行榜的第一名,佔據每日平均近3小時,超過平均休閒時間的一半。排名第二的是社交活動,佔每天約38分鐘左右;而閱讀部分,7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一天至少閱讀1小時,15至19歲的青少年一天僅閱讀8分鐘。
儘管沒有科學證明哪些休閒活動有益身心健康,但在步調快速的今天,我們其實需要從休閒時間中撥一點時間從事以下這些活動,讓大腦也「休閒」一下,調和身心。
演奏音樂與創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無論演奏樂器或在合唱團中歌唱(不只是聽歌曲)皆可以使大腦多方面受益。哈佛大學神經學家戈特弗里德‧施牢格(Gottfried Schlaug)於2003年的研究發現,成人專業音樂家大腦的灰質(gray matter)體積比非音樂人大;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對15個月大的嬰兒施以音樂訓練,能使其與聽覺有關的大腦產生結構性的改變。西北大學聽覺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音樂訓練有助於兒童發育中的神經系統產生生物效應,重塑大腦進而提高聲音處理的能力。
研究證明,彈奏樂器的時間愈長,獲得的益處愈多,即使後來停止彈奏,那些益處仍不會消失。研究人員建議,最佳學習樂器的時間是在九歲以前。但即使年紀稍長學習樂器仍能增加腦力。南佛羅里達大學音樂教育助理教授珍妮弗(Jennifer Bugos)研究鋼琴彈奏對60到85歲之間的成年人的影響。在經過六個月的鋼琴課程後,受試者的記憶力、語言流暢度,處理資訊的速度、規畫的能力和其他認知功能,都比沒有受過訓的人有更多的收益。
學習第二外語
學習第二語言是另一項能增進大腦健康和認知能力的活動。而且跟甚麼年紀學習或語言是否流暢都無關。僅僅嘗試學習基本的知識都能產生正面的效力。
不少報告也支持學習語言可以提高個人的閱讀能力、言語流暢性和整體智能,還能延緩老年癡呆症的發作。此外,一些科學家認為,(學習雙語)迫使大腦兼顧兩種語言因而能有效的淘汰不相關的信息,聚焦在重要的信息上。這些技能使雙語者善於處理事務的優先順序因而更能夠多工。其他的研究表明,雙語者對周圍環境的敏銳度較高,情商(EQ)和決策能力也較優越。研究人員認為,雙語學習者會想超越翻譯表面的意義,考慮語言的微妙含義和細微差別,探求其更深厚的內涵,特別是涉及到市場營銷和廣告用語時。
從事藝術與編織創作
當我們完全投入一項複雜的工作時,大腦就會忘了其他的壓力。一些專家支持針織、拼布和縫紉這些活動,認為有利於活絡大腦、減輕焦慮,進入冷靜、快樂和專注的狀態。心理學家米哈里‧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2004年TED演講時說:「當我們在從事創意的工作時,你知道你要做的事是可行的,即使這項工作是困難的,你會忘了時間、忘了你自己,因為你溶入其中。」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凱瑟琳‧凱里 (Catherine Carey Levisay)認為這些各具特色的手作活動能刺激幾個不同的腦區;像是記憶和注意力、視覺空間處理,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顯示,從事藝術創作如繪畫、雕刻等對大腦也能產生同樣正面的效果。
閱讀小說
大多數人都知道閱讀的好處,但可能因為不清楚為什麼有益而沒有落實閱讀。其實閱讀是一項高度複雜的活動,需要好幾個大腦區域一起工作,因而能活絡頭腦,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增強思考能力。
此外,閱讀有助於自己對信仰、企圖和慾望的理解,也更能將心比心,理解別人也有跟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尤其閱讀小說時,溶入小說人物情節中的體驗,增加了我們的同理心。
數獨或填字遊戲無益大腦
大部分人對「數獨」的概念,難免不脫離縱橫猜數、提高大腦激盪和記憶力的鬥爭。然而這樣的益處實質上有點言過其實。
雖然玩填字遊戲會提高填數字的能力,但因為它並不需要用到太多大腦區域,對學習本身並沒有太大幫助。所以,如果你還是喜歡玩數獨或填字遊戲,最好能結合學習新的技術與創意來提高你的認知能力。
電玩對健康的風險高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玩電玩能提高視覺注意力,但這可能是因為玩家使用大腦的尾狀核(報償系統)多於海馬體(空間記憶系統)所致。依賴尾狀核的人灰質比較少,海馬體的腦功能活動也比較低。這意味著長時間玩電玩可能會減少海馬體的整合,增加罹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
靜坐冥想
靜坐冥想比較像是一種練習,而不是嗜好。但這卻是重塑和統整大腦最有效的方式。憂鬱症專家麗貝卡•格拉丁(Rebecca Gladding)醫生表示,每日靜坐15~30分鐘能重整大腦各個區域的連結,提升靜坐者對周遭環境的反應和應對方式。
當我們靜坐冥想時,神經系統將發生一些改變:首先,靜坐能加強大腦各區域之間的連結,調節我們對情緒的反應,讓我們看事情時更加理性、平衡、少一些「自我中心」(me-centric)。「自我中心」是大腦的一部分,會不斷的參考自我,以及自我的觀點和經驗。因此,當有一些潛在恐懼或害怕的事情發生時,靜坐可以使我們比較不會焦慮,能以更理性及更全面的方式面對。其次,靜坐有助於打斷「自我中心」和大腦主掌身體感覺/恐懼中心之間強而緊密的連結。這種連結的作用是每當我們對某事感到憂心時,我們會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但當這種連結被打斷後,我們得以看到憂心不過就像過客(一個外部的問題)經過,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問題,內心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其實,靜坐能提升「自我中心」和大腦處理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的資訊以及有關同情這兩個部分之間的關連。這解釋了為什麼打坐能提高對他人的同情水平,幫助我們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尤其是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格拉丁曾提及:「這意味著你能從更清晰的視角看自己和你周圍的人。」隨著時間的練習,靜坐冥想真的能使人心靈平靜,擴大包容力,能以更平衡的方式面對事情、周遭人和生活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