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毒素比砒霜還毒近七十倍

【記者李熙/綜合報導】
黃麴毒素,又稱為黃麴黴素,是幾種黴菌在穀物發黴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尤其在高溫潮濕,通風不佳的環境更容易大量孳生。食物一旦受到汙染,就會含有大量毒素,其毒性比砒霜大了68倍,若經食用進入人體內,經過消化道吸收,分布在血液、肌肉、肝臟、腎臟和脂肪組織中,將會影響營養吸收與代謝,致癌機率將大幅提高。

最容易感染黃麴毒素的食物為種子類、堅果類、豆類、乾貨、醃漬食物、內臟、牛奶、麵粉及稻米等等,只要保存方法失當、儲存環境不理想,產生黃麴毒素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黃麴毒素分成四型,有三種臨床特徵,食品汙染主要為B1,也是毒性最強的一類:

1.急性中毒

黃麴毒素是已知黴菌中毒性最強的,比砒霜大了68倍。其毒性主要影響在肝臟,脾臟、胰臟次之,症狀為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腦水腫或肝、腎、心衰竭,嚴重則會致死。

2.慢性中毒

長期攝入低劑量的毒素,會造成肝臟慢性損傷、細胞受損、畸胎、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是致癌反應。

3.致癌性

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將黃麴毒素分類為1類致癌物,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其致癌範圍廣泛,致癌強度大,除了好發的肝癌外,也可誘發多種癌症,像是胃癌、腎癌、直腸癌及乳腺癌等部位的腫瘤。

如何快速辨別食物感染黃麴毒素?

此外,黃麴毒素毒性穩定,且具有高度的熱安定性,若食物已經感染,無法用清水或高溫烹煮將之分解。尤其從外觀上亦不能判斷感染與否,如何快速辨別呢?黃麴毒素非常苦,當食用到花生、核桃等食物味道是苦的,應立即吐出並漱口。

除了辨別食物中的黃麴毒素,還可透過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避免毒性的危害。建議:飯菜盡量當天吃完;食物買回家後,應置於通風乾燥的地方,避免受潮;不吃破損的糧食,購買時應注意保鮮期限,選擇小包裝,不要長時間儲存;少食用內臟類、醃漬類及長時間發酵的調味醬油等等。只要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配合政府的科學檢驗,黃麴毒素的危害是可以控制及避免風險的。

延伸閱讀
4種小點心 富含致癌物
2016年04月13日 | 8年前
劣質牛仔褲 潛藏洗不掉的致癌物
2016年02月22日 | 8年前
台中1夜20人一氧化碳中毒
2016年01月27日 | 8年前
含雌激素化妝品 最快明年3月禁用
2015年11月11日 | 8年前
市售花生粉 2件黃麴毒素超標
2015年11月11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