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讚臺灣垃圾處理:近乎藝術化
這是這家媒體今年第二次稱讚臺灣的垃圾回收,今年5月他們曾以「臺灣:全球的垃圾處理天才」為題,提及臺灣從過去的垃圾島演變為資源回收國。
外媒大讚臺灣資源回收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14年臺灣成功回收了當地76%的包括塑料、金屬的和玻璃的小型生活容器,這一數據較1998年上升了44%。紙製品的回收工作包括將報刊分類,並將沒有印刷文字或圖片的白頁或邊角部分裁下來,因為空白紙張比印有內容紙張的回收價更高。
在臺灣倒垃圾成為了有一定秩序的社區事務,垃圾回收車抵達社區後會播放古典音樂,提醒居民們將垃圾送出來。為了鼓勵垃圾回收,臺北市要求居民購買政府指定的藍色塑料袋來裝不可回收垃圾。而為了防止有人違反臺北市有關藍色垃圾袋使用的條例,有垃圾回收工作人員站在垃圾車前,以同時指導居民將可回收垃圾放到正確的位置。
臺北垃圾車一週工作五晚,覆蓋4,000個垃圾回收點。可回收垃圾包括紙製品、塑料製品和螢光燈泡等。此外,廚餘垃圾也會被回收。未烹飪的食物殘渣會被用於製作肥料,烹飪過的將被製成當地黑毛豬的粗食。
今年5月「華爾街日報」網站報導,臺灣如何從缺乏垃圾掩埋場到迄今成為全球垃圾處理的天才,而人口如此稠密的國家,資源回收卻可媲美德國等先進開發國家之列。
這篇發自臺北的報導以「臺灣:全球的垃圾處理天才」為題,提及臺灣從過去的垃圾島演變為資源回收大國。根據臺灣環保署的統計,2015年全臺資源回收達到55%。報導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擁有2,350萬人口稠密的國家,臺灣的資源回收率卻可媲美奧地利、德國及南韓等先進國家,也遠高於美國的35%。
不過報導也提及,臺灣垃圾掩埋場容量將於6年內達到飽和,高房價及土地稀少,讓此一問題格外具有緊迫性。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變成顯學,新政府已誓言繼續推動環保政策。
報導說,臺灣資源回收可溯至1990年代末期開始,為了解決垃圾問題,臺灣依靠的是全面戰略,包括音樂垃圾車、付費垃圾袋等。另外規定垃圾要分類處理,回收資源、廚餘也要和一般垃圾分開處理。
中華民國援贈薩爾瓦多墨西卡諾市垃圾車啟用
此外,臺灣也樂於與世界分享處理垃圾的經驗,據中央社報導,由中華民國援款購買的4輛垃圾車及3輛配屬資源回收車,於當地時間5月27日在邦交國薩爾瓦多墨西卡諾市舉行啟用儀式,駐薩大使李新穎和薩環保部長、民航局長、國會議員、市府官員等300餘人參加。
墨西卡諾市長巴斯致詞指出,墨西卡諾市為24萬人口大城,長年環保問題嚴重,但如今在中華民國大力援助下,捐贈4台垃圾車及相關配屬車輛,困擾數年的垃圾及環保問題將迎刃而解。巴斯說,墨西卡諾市將持續加強宣導教育,期能盡速進入第二階段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使墨西卡諾市成為薩國清潔環保運動領先城市。
李新穎致詞時表示,臺灣處理垃圾係利用高科技環保焚化爐發電及資源回收雙管齊下,使垃圾大幅減量,其成效為全世界之翹楚。家戶自主進行資源分類回收,將垃圾轉為資源、財富,值得與薩國共同經驗分享。
雲林東和國小300師生垃圾量僅半桶
臺灣的教育也長期推動環保及資源回收觀念,在雲林縣古坑鄉的東和國小有師生300人,但每天垃圾量僅半桶,就連學校落葉也被筍農拿去覆蓋竹筍,4月20日吸引縣長李進勇前往觀摩。
東和國小校長林秉武表示, 校方推動垃圾分類非常仔細,甚至一般垃圾車不回收的吸管、垃圾袋等,也都透過管道資源回收,讓垃圾降到最低程度。他說,學校廚房產生的廚餘,熟的提供給養豬戶餵豬,生的就用益菌來製作液肥,澆灌學校裡的有機菜園,讓蔬菜可以長得更好,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最令學校困擾的樹葉,每逢換季時,地面的落葉要好幾輛卡車才清得完;學校因此結合當地筍農,由筍農到校清運樹葉覆蓋竹筍,創造雙贏效果。他表示,學校長期推動環保及資源回收觀念,為了做好垃圾分類,學校有一批勤快又專業的環保小志工協助資源回收,因此垃圾量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