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紅色供應鏈 學者提新南向雙箭
自從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廉價的生產成本和巨大市場,不斷吸引台商西進,從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往對岸流動,常出現「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口」貿易狀態,長久下來,台灣的經濟命脈受制於紅色供應鏈,脫離不了中國市場。
除了台灣經濟受到中國牽制之外,台商在中國投資受騙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受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手法,包含當地政府的政策法令不明、競爭者的惡性策略、親友員工的蓄意欺騙。
面對以上種種問題,新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寄望開拓東南亞、南亞一帶市場,避免過度倚賴大陸。對此,新加坡管理大學應用財務管理系客座教授康榮寶表示,新南向政策主要著眼於政治、文化交流、經濟,對象則是東協各國。
康榮寶指出,先從新南向政策會遭遇的問題談起,首先一定會受到中共的「壓迫」。因為中共會認為,「新南向政策」的目標就是要與它抗衡,甚至有與中國分離的可能性;其次,中共為輸出過剩產能,在具有政治意涵下,推動「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企圖發展成亞洲的領導國家,這時候的新南向政策,就會被中共認為台灣要支持印度,協助印度發展起來,對抗中共的「領導」地位。
除此之外,台灣政府也要面對貪腐問題,康榮寶解釋,中共貪腐問題嚴重是眾所皆知,當然它們會把這一套模式帶到東協各國。中共的「一帶一路」是要爭取當地的基礎建設、重大工程,為達到目的,中共固然會以金錢來疏通關係,但台灣政府不能走「疏通」的管道,不能向人民交代,所以在這方面台灣就沒辦法與中共「競爭」。
學者:揚棄低成本掛帥思維
自1990年代以來,不論是國民黨政府、民進黨政府,皆提出南向或南進政策,這一次蔡英文政府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南向政策,強化與東協、印度等國家的關係,能否為台灣帶來商機,與新的出路?
康榮寶說,「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立以來,強調著以東協貨品、服務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基礎架構下,整合單一市場,希望能夠將東協經濟共同體打造成全球供應鏈的生產基地。在這樣的架構下,確實對台灣有所幫助,也能夠讓台灣逐步脫離紅色供應鏈,但台灣必須走出與過往「西進」、「南向」不一樣的路。
康榮寶指出,過去的南向政策偏重於製造業,在找尋投資地點時,多以製造加工作為主要考慮重點,便宜的勞工則是台商關注的重點,忽略掉東南亞國家的文化、語言、各國不同類型的資源。台灣與中國語言、文化相通,但東南亞諸國、印度等新南向國家與中國不同,每個國家均存在不同之文化與語言,若要在當地發展,各國都要設計不同的策略,同時揚棄追求低成本掛帥的思維,以創新來驅動經濟成長。
康榮寶表示,第一步要深入了解南向市場,過去台商南向都走單打獨鬥的方式,未來則是要以集體作戰的方式進行,透過台灣企業在東北亞、全球之經驗,針對東南亞市場進行消費需求調查分析;其次則要貼近地方,與在地人深入交往,一改過去「低階勞工」的窠臼,與地方交好。
「或許我國因為政治問題與東協各國交流,但是在東協共同經濟體,我們可以走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康榮寶說,東協各國擁有許多新創商業價值潛力的商品,以純手工紡織產品為例,這些純手工的、純天然材料之紡織品,至今仍以廉價出售,台灣可以整合起來與全球接軌,同時將資金回饋地方,協助相關產業的發展,不但可創造雙贏之商業價值,更能夠遠離政治干擾,走出自己的路。
康榮寶強調,「新南向政策」勢必會受到中共的阻礙,台灣不需要去搶大型建設、社會建設案,朝向原物料、觀光與天然資源發展,搭配多元文化的管理,連結回教金融體系,一定能夠打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共同創造台灣新的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