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壞帳嚴重 里昂:潛在損失逾30兆
歐洲投資銀行里昂證券(CLSA)近日發布報告表示,中國銀行業的實際壞帳率至少高出官方數據9倍以上,因此而導致的銀行業潛在損失超過1兆美元(約合新台幣32兆元)。
里昂證券的中國與香港策略主管鄭名凱(Francis Cheung)6日表示,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銀行業的壞帳率大約在15~19%,而官方最近公布的這一數據僅為1.6%。
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4月分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中國具有風險的問題信貸規模估計高達1.3兆美元,占銀行業對企業貸款的15.5%。
刺激措施失效 債務違約增加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以來,中國被曝出債務違約的企業共有22家,是2015年的全年總和,其中很多是國有企業,說明北京可能不會再不顧一切的繼續支持這些已經虧損的企業。
鄭名凱表示,刺激措施正失去效力,大量的債務違約正說明銀行壞帳在增加。他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將高達300%,中國的潛在不良貸款在未來可能上升至20~25%。
國際信評機構標普(S&P)的報告也表示,中國銀行業受企業債務違約增加的衝擊,今年整體獲利預期將下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五大國有銀行2015年的利潤增幅均低於1%。
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國過去有競爭力的產業都不行了,遺留下來大量的「殭屍企業」需要處理,表現為生產效率低、資源配置不當、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紐約時報》也曾報導,多年前中國多行業的國有企業獲得大量銀行貸款,債務和違約的情況越積越多,導致銀行壞帳增多。
微信公眾號「水木然」4月19日撰文表示,中國政府(中共)多年來發了很多錢,但是到不了最需要的地方。銀行的企業貸款基本上都給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一些企業拿到貸款後並沒有用在技術和經營上,而是投入到了最賺錢的房地產市場,製造業並沒有得到真正發展,也就是並沒有真正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