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知難破邪說 心理建設蘊天機
然而,在當時的1918年,中國的現狀是甚麼呢?國民裡「不圖革命初成,黨人即起異議,謂予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 「國民!國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則建設事業亦不過如反掌折枝耳。」
就是在這一個環境下,孫中山先生「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給當時的國民打開一條明朗的思路,破除國人的思想迷津,告訴世人:「夫如是,乃能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 則其成功,必較革命之破壞事業為尤速、尤易也。」
由淺入深 破心理之大敵
那麼甚麼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心理大敵」呢?「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猶是七年前之黨人社會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大敵橫梗於其中。」「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也。此說始於傅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於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
孫中山先生就是看到了這個「牢不可破」的思想束縛,而用看似很淺顯的事實,來打破國民的思想意識形態,恢復中華文明的精髓。在《心理建設》中,分別從飲食、用錢、作文、建房、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論10個方面為例論證了行易知難。他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知易行難的傳統觀念,樹立了「行之非艱,知之惟艱」的正確觀念。孫中山認為人的認識的發展過程是「行——知——行」的過程,是「行」在前「知」在後的過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
「以飲食為證」:「古人有言,『人為一小天地』,良有以也。然而以之為一小天地,無寧謂之為一小國家也。」然而,「 食物入口之後,其消化工夫、收吸工夫、淘汰工夫、建築工夫、燃燒工夫,種種作為。誰實為之?由此觀之,身內飲食之事,人人行之,而終身不知其道者,既如此;而身外食貨問題,人人習之,而全國不明其理者,又如彼。此足以證明行之非艱,知之實惟艱也。」
「以用錢為證」:「夫人生用錢一事,非先天之良能,乃後天之習尚;凡文明之人,自少行之以至終身,而無日或間者也。飲食也,非用錢不可;衣服也,非用錢不可;居家 也,非用錢不可;行路也,非用錢不可。吾人日日行之,視為自然,惟知有錢用,則事事如意,左右逢源;無錢用則萬般棘手,進退維谷。故莫不孜孜然惟錢是求, 惟錢是賴矣」;然而,「非綜覽人文之進化,詳考財貨之源流,不能知金錢之為用也。又非研究經濟之學,詳考工商歷史、銀行制度、幣制沿革,不能知金錢之現狀也。故曰:世人只能用錢,而不知錢者也。此足為『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之一證也。 」
「以作文為證」:「中國數千年來,以文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賊海盜,無不羨仰文藝。」然而,「中國向來未有理則學之書,而人未慣用其理則之感覺故也。夫中國之文章富矣麗矣,中國之文人多矣能矣,其所為文,誠有如揚雄所云『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者矣。然而數千年以來,中國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不能知文章,所以無人發明文法之學與理則之學,必待外人輸來,而乃始知吾文學向來之缺憾。此足證明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也。」
在闡述了這三件最基本的生活事實後,中山先生又舉出更多事實,告知「行之非艱,知之惟艱」的真理性。他說:「或曰:『此三事則然矣,而其他之事未必皆然也。』今更舉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事為證,以觀其然否。」
「夫人類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幾何年代,而後始有建築之學。中國則至今猶未有其學。故中國之屋宇多不本於建築學以造成,是行而不知者也。」「古人無今人之學問知識,凡興大工、舉大事,多不事籌劃,只圖進行。為需要所迫,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其成功多出於不覺。是中國運河開鑿之初,原無預定之計劃也。此『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中外運河之工程可為鐵證者七也。」
同時,他批評了一些學者所謂:「仁、義道德皆屬虛無」觀點,點出人類今日進化超出物種原則:「近代文明進步,以日加速,最後之百年已勝於以前之千年,而最後之10年又勝已往之百年,如此遞推,太平之世當在不遠。乃至達文氏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後,而學者多以為仁、義道德皆屬虛無,而爭競生存乃為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於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為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矣。此『行之非艱,知之惟艱』,進化論可為鐵證者十也。」
「總而論之,有此十證以為『行易知難』之鐵案,則『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古說,與陽明『知行合一』之格言,皆可從根本上而推翻之矣。」
析行易知難 心為本
孫中山先生在詳細闡明上述的和國民日常生活相關的10個例子,希望給國民一個更加清晰的真理,清楚的認識,再次指出『知易行難』觀念顛倒是非,以難為易,以易為難,違背真理;其危害性在於,如果有人為此觀念所誤導,則頓生畏難之心後。」
同時,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人分三類說,若這三類人能相互配合,則萬事可成,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出現過大禹治水,秦皇駐長城的壯舉:「夫人群之進化,以時考之,則分為三時期,如上所述:曰不知而行之時期,曰行而後知之時期,曰知而後行之時期。而以人言之,則有三系焉:其一、先知先覺者,為創造發明;其二、後知後覺者,為倣傚推行;其三、不知不覺者,為竭力樂成。有此三系人相需為用,則大禹之九河可疏,秦皇之長城能築也。乃後世之人,誤於『知之非艱』之說,雖有先知先覺者之發明,而後知後覺者每以為知之易而忽略之,不獨不為之倣傚推行,且目之為理想難行,於是不知不覺者則無由為之竭力樂成矣。所以秦漢以後之事功,無一能比於大禹之九河與始皇之長城者,此也。豈不可慨哉!」
在列舉了「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事實分析後,就當時的中國現狀,以及孫中山先生「三類人說」,他非常犀利地,點出當時國民中的混淆理論,「上所謂文明之進化,成於三系之人:其一、先知先覺者即發明家也,其二、後知後覺者即鼓吹家也,其三、不知不覺者即實行家也。由此觀之,中國不患無實行家,蓋林林總總者皆是也。而中國之後知後覺者,皆重實行而輕理想矣。
乃今之後知後覺者,悉中此病,所以不能鼓吹輿論、倡導文明,而反足混亂是非、阻礙進化也。是故革命以來,而建設事業不能進行者,此也。」
所以,孫中山先生再次倡導「予於是乎不得不徹底詳辟,欲使後知後覺者瞭然於向來之迷誤,而翻然改圖,不再為似是而非之說以惑世,而阻撓吾林林總總之實行家,則建設前途大有希望矣。」
那麼,如何具體做能?他提述「能知必能行」和「不知亦能行」的理論,鼓勵民眾「發其正心誠意之端,而後修、齊、治、平之望可機也。」
對於「能知必能行」,孫中山先生說:「予之於革命建設也,本世界進化之潮流,循各國已行之先例,鑒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籌之有素,而後訂為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為三:第 一、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期。」即「第一為破壞時期」、「第二為過渡時期」、「第三為建設完成時期」,做到了,便是「即建設告竣之時,而革命收功之日。此革命方略之大要也。」
他希望國民能夠以心為本,正其心,團結起來,「夫革命先烈既捨身流血,而為其極艱極險之破壞事業於前矣,我國民宜奮勇繼進,以完成此容易安全之建設事業於後也。國民!國民!當急起直追,萬眾一心,先奠國基於方寸之地,為去舊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設也。予請率先行之。」
對於「不知亦能行」,他告知國民要順天意,明自然之理,才是人類生存發達者之所必要的。「當科學未發明之前,固全屬不知而行,及行之而猶有不知者。故凡事無不委之於天數氣運,而不敢以人力為之轉移也。迨人類漸起覺悟,始有由行而後知者,乃甫有欲盡人事者矣,然亦不能不聽之於天也。至今科學昌明,始知人事可以勝天,凡所謂天數氣運者,皆心理之作用也。然而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後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於知而後行者為龍多也。且人類之進步,皆發動於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明為之變易者也。故人類之進化,以不知而行者為必要之門逕也。」,「由是觀之,行其所不知者,於人類則促進文明,於國家則圖致富強也。是故不知而行者,不獨為人類所皆能,亦為人類所當行,而尤為人類之欲生存發達者之所必要也。」
他說:「今欲聚此四萬萬散沙,而成為一機體結合之法治國家,其道為何?則必從宣誓以發其正心誠意之端,而後修、 齊、治、平之望可幾也。」
從上述兩點上,都不能看出孫中山先生的心為本的理論:「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於心理。故由清朝臣民而歸順民國者,當先表示正心誠意,此宣誓之大典所以為必要也。」
##換頁##
示中華精髓 揭宇宙天機
表面上看孫中山先生舉出的上面10個例子都是民眾日常接觸的,孫中山自稱是:「啟發國民」,「喚醒社會」。他以急切的心情,實感「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那麼他要喚醒民眾的是甚麼呢? 在他例舉的一個個實例中,也是中山先生藉此教化國民,正民心,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宇宙觀和生命觀。
一、人體小宇宙 萬物皆有靈
在第四章「以七事為證」中,孫中山先生特別提出了從西方文化帶來的達爾文進化論,並不是人類進化的原則,他說:「夫進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此物種進化之原則也。」孫中心先生闡明人類不是簡單的「物種進化之理」,而是「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再次點明「心理」建設的重要。因為「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此原則行之於人類當已數十萬年矣。然而人類今日猶未能盡守此原則者,則以人類本從物種而來,其入於第3期之進化為時尚淺,而一切物種遺傳之性尚未能悉行化除也。」
再深一層講,宇宙的形成奧秘是甚麼呢?孫中山以宇宙本體的「太極」概念,解釋了西方科學界提出的物質性的「伊太」的譯名,借用中國古老物理學說,認為物質進化是由於以太運動而產生電子,而形成元素,而聚為物質,揭示了宇宙形成的奧秘。「而作者則以為進化之時期有三:其一、為物質進化之時期,其二、為物種進化之時期,其三、則為人類進化之時期。」「元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伊太』也)動而生電子(今譯『以太』),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而物質之進化,以成地球為目的。」
「地球成後以至於今,按科學家據地層之變動而推算,已有2,000萬年矣。由生元之始生而至於成人,則為第2期之進化。物種由微而顯,由簡而繁,本物競天擇之原則,經幾許優勝劣敗,生存淘汰,新陳代謝,千百萬年,而人類乃成。」
那麼如果宇宙是這樣形成的,人和宇宙,以及世間萬物是否都是這樣形成的呢?在《孫文學說》第一章,「以飲食為證」中,他說:「古人有言,『人為一小天地』,良有以也。然而以之為一小天地,無寧謂之為一小國家也。蓋體內各臟腑分司全體之功用,無異於國家各職司分理全國之政事;惟人身之各機關,其組織之完備,運用之靈巧,迥非今世國家之組織所能及。而人身之奧妙,尚非人類今日知識所能窮也。 」
孫中山先生在學說中揭示了「生元有知」,萬物皆有靈的真理,表達出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生元之依人身為生活,猶人類之依地球為生活,生元之結聚於人身各部,猶人之居住於各城市也。」 「據最近科學家所考得者,則造成人類及動植物者,乃生物之元子為之也。生物之元子,學者多譯之為『細胞』,而作者今特創名之曰『生元』,蓋取生物元始之意也。生元者何物也?曰:其為物也,精矣、微矣、神矣、妙矣,不可思議者矣!按今日科學所能窺者,則生元之為物也,乃有知覺靈明者也,乃有動作思為者也,乃有主意計劃者也。人身結構之精妙神奇者,生元為之也;人性之聰明知覺者,生元發之也;動植物狀態之奇奇怪怪不可思議者,生元之構造物也。生元之構造人類及萬物也,亦猶乎人類之構造屋宇、舟車、城市、橋樑等物也;空中之飛鳥,即生元所造之飛行機也;水中之鱗介,即生元所造之潛航艇也。孟子所謂「良知良能」者非他,即生元之知、生元之能而已。自圭哇裡氏發明『生元有知』之理而後,則前時之哲學家所不能明者,科學家所不能解者,進化論所不能通者,心理學所不能道者,今皆可由此而豁然貫通,另辟一新天地為學問之試驗場矣。人身既為生元所構造之國家,則身內之飲食機關,直為生元之糧食製造廠耳;人所飲食之物品,即生元之供養料及需用料也。生元之依人身為生活,猶人類之依地球為生活,生元之結聚於人身各部,猶人之居住於各城市也。」
所以古人「誠有如揚雄所云『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者矣。」
二、世界文明之源 世界人類之師導
在《建國方略》中,在孫中山先生一次次例舉的實例中,不止一次地論述中華文明「非歐美所可並駕」,「以為世界人類之師導也可」。而當時對國民影響很大的西方文化,其實無一不出自中國古代文明:「曠觀中國有史以來,文明發達之跡,其事昭然若揭也。」
在第一章「以飲食為證」中,「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調一道,法國為世界之冠;及一嚐中國之味,莫不以中國為冠矣。」,「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不及也。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 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單就飲食一道論之,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吾人當保守之而勿失,以為世界人類之師導也可。」
第二章「以用錢為證」中,中國早在神農氏開始,即已經建立了「古人有言:『錢幣者,所以易貨物、通有無者也。』」的經濟體系。
「神農氏有見於此,所以有教民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也。有此日中為市之制,則交易之困難可以悉免矣。此利用時間空間,為交易之機關者也。自有日中為市為交易之機關,於是易貨物,通有無,乃能暢行無阻矣,其為物雖異乎錢幣,而功效則同也。故作者於此創言曰:『日中為市之制者,實今日金錢之先河也。』
乃世之經濟學家,多以為金錢之先天即交易也,不知交易時代之有中介機關,亦猶乎買賣時代之有中介機關也。買賣時代以金錢為百貨之中介,而交易時代則以日中為市,為百貨之中介也。」
在第四章「以七事為證」中,更是具體例舉羅盤,道家的燒煉技術無不為當今西方科學之鼻祖,而中華文明「已數千年於茲,然行之而不知其道,並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
「自古製器尚像,開物成務,中國實在各國之先。而創作之物,大有助於世界文明之進步者,不一而足。如印版也、火藥也、瓷器也、絲茶也,皆為人類所需要者也。更有一物,實開今日世界交通之盛運,成今日環球一家之局者,厥為羅經。古籍所載指南車,有謂創於黃帝者,有謂創於周公者,莫衷一是。然中國發明磁石性質而制為指南針,由來甚古,可無疑義。」
「然則羅經者,何物也?曰: 是一簡單之電機也。人類之用電氣者,以指南針為始也。自指南針用後,人類乃從而注意於研究磁針之指南、磁石之引鐵,經千百年之時間,竭無窮之心思學力,而後發明電氣之理。乃知電者,無質之物也,其性與光熱通,可互相變易者也。其為物瀰漫六合,無所不入,無所不包;而其運行於地面也,有一定之方向,自南而北,磁鐵受電之感,遂成為南北向之性。往昔電學不明之時,人類視雷電為神明而敬拜之者,今則視之若牛馬而役使之矣。」
以用電一事觀之,人類毫無電學知識之時,已能用磁針而制羅經,為航海指南之用;而及其電學知識一發達,則本此知識而製出奇奇怪怪層出不窮之電機,以為世界百業之用。
化學之元祖者,即道家之燒煉術也。古人欲得不死之藥,於是方士創燒煉之術以求之。雖不死之藥不能驟得,而種種之化學工業則由之以興,如製造硃砂、火藥、瓷器、豆腐等事業其最著者;其他之工業,與化學有關係,由燒煉之術而致者,不可勝數也。中國之有化學製造事業,已數千年於茲,然行之而不知其道,並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
##換頁##
三、護文明 傳中華文化精髓
那麼,如此燦爛的文明是如何傳播到世界,和如何才能傳播下去?這裡,孫中山先生在第三章「以作文為證」中,非常詳細地論述了文字的歷史和承傳作用,稱其是「抑自人類有史以來,能紀4、5千年之事翔實無間斷者,亦惟中國文字所獨有;」
在流傳和同化其它文明時,更是「文字之功為偉矣」,他說:「外至日本、高麗、安南、交趾之旅,亦皆號曰『同文』。以文字實用久遠言,則遠勝於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之死語。 以文字傳佈流用言,則雖以今日之英語號稱流布最廣,而用之者不過2萬萬人,曾未及用中國文字者之半也。蓋一民族之進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勢力,能旁及鄰圉,吸收而同化之。所以五千年前,不過黃河流域之小區,今乃進展成茲世界無兩之巨國。雖以積弱,屢遭異族吞滅,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華民族,反為中國所同化,則文字之功為偉矣。」
比較於歐洲文字,「彼歐美學者於埃及、巴比倫之文字,國亡種滅,久不適於用者,猶不憚搜求破碎,復其舊觀,亦以古人之思想足資今人學問故耳。」「抑歐洲文字基於音韻,音韻即表言語,言語有變,文字即可隨之。中華制字,以象形、會意為主,所以言語雖殊,而文字不能與之俱變。要之,此不過為言語之不進步,而中國人民非有所闕於文字。」
這裡就道出了中國因為有了象形文字,雖然改朝換代,而使「四五千年之事翔實無間斷」的文明承傳下來,「但中國文言殊非一致。文字之源本出於言語,而言語每隨時代以變遷。至於為文,雖體制亦有古今之殊,要不能隨言語而俱化。」
在保護和傳播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就不能不提兩件壯舉:「當明初之世,成祖以搜索建文,命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和「中國最有名之陸地工程者,萬里長城也」。
「秦始皇令蒙恬北築長城,以御匈奴。東起遼沈,西迄臨洮,陵山越谷5千餘里,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秦始皇雖以一世之雄,併吞6國,統一中原;然彼自度掃大漠而滅匈奴,有所未能也,而設邊戍以防飄忽無定之遊騎,又有不勝其煩也,為一勞永逸之計,莫善於設長城以御之。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與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觀之,倘無長城之捍衛,則中國之亡於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漢之時代矣。」
鄭和七下西洋,「此28個月之間,已航巡南洋各地」,「乃鄭和竟能於14個月之中,而造成64艘之大舶,載運2萬8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 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就這樣,保護下來的中華文明,「文化四播」至全世界。
道盡天機 教化國民 有志竟成
《孫文學說》中,「知行」論的中心是「知難行易」,而行是關鍵。如前述他列舉10事以說明不知亦能行,「故人類之進化也,以不知而行者為必要之門逕也。夫習練也、試驗也、探索也,冒險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動機也。生徒之習練也,即行其所不知以達其欲能也;科學家之試驗也,即行其所不知以 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即行其所不知以求其發見也;偉人傑士之冒險也,即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也;由是觀之,則其所不知者,於人類則促進文明於國家則 圖致富強……有志國家富強者,宜黽勉力行也。」
他道盡宇宙形成,人體生命「生元有知」的天機,揭示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源,都是在正人心,教化民眾,扭轉當時國人的迷茫,崇洋的心理,他主張心理建設作為最基礎,最可靠的力量,「吾黨本身力量者,即人民之心力是也。」
在教化人民之心理上,他用一個個具體實例,揭示了中華文化的正見、人體、生命和宇宙的關係,教化國民中華文化的精髓,才是世界文明之源,建國興邦,有志竟成。「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是也。予之提倡共和革命於中國也,幸已達破壞之成功,而建設事業雖未就緒,然希望日佳,予敢信終必能達完全之目的也。故追述革命原起,以勵來者,且以自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