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旬油紙傘承傳人 堅守傳統藝伎
在雲南省昆明市,很多人對油紙傘的第一認識,大多是從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雨巷》中知道的。戴望舒筆下的油紙傘,似乎也和丁香姑娘一樣,帶著幽怨、惆悵又迷茫的氣質。
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的滎陽僅有100多戶人家的古老村落,這個小村莊因其有著上百年製作油紙傘的歷史而名揚滇西,有著「油紙傘之鄉」的美譽。而鄭映海是「保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從8歲時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古老的傳統行業。
削傘骨、繞邊線、裱紙、收傘,在雲南騰沖滎陽村中青石砌成的牆壁下,89歲的鄭映海拿著毛筆沾上彩色原料,一朵朵山茶花正在他的筆下盛開著。「從前做傘是為了生計,現在已經成為了習慣。」鄭映海邊說著,邊從柱子上拿下鑽子熟練的捆在腰間。通過細線纏繞拉動鑽頭,鄭映海用「拉二胡」的姿勢,在薄薄的傘骨上打出一個個均勻規範的孔。鄭映海說把他做的傘骨組合起來,還能恢復成一截完整的竹子。
製作油紙傘需要經過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10多餘道工序,鄭映海也重複了近90年。先用松樹在土機床上旋轉做成傘頭,用鋸開齒,然後把傘頭與傘骨連接眼用線穿接起來,固定在傘把裡,再配上有開放和收縮的小開關,接著把竹片削成的傘骨用線固定在傘頭上,之後把牛皮紙黏裱在傘面骨上,最後是繪畫、上油、晾乾。這一切,都是由鄭映海一人完成。
從山茶花、荷花到梅花、樹枝,每把傘的繪畫自由發揮,少有雷同之處。儘管已經上了年紀,鄭映海卻能夠穩穩的在油紙傘上設計出獨特的圖案。
如今,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而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對於傳統的手工油紙傘,鄭映海說,「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不能動了。」
雖然以九旬,對這份手藝鄭映海的熱情並沒有消退,「每個人都和我說不要讓這份手藝失傳,現在我把我的孩子們都教會了。」 打開一把新製作完成的傘,鄭映海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