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淪口號 張榮豐:沒有願景目標

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表示,目前台灣的經濟策略,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願景或目標圖像。(張榮豐臉書提供)
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表示,目前台灣的經濟策略,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願景或目標圖像。(張榮豐臉書提供)

文/記者吳旻洲

近年,台灣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低薪常態化、房價飆漲,引發民怨四起,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認為,除了外在大環境的因素,政府的經濟政策沒有願景或目標圖像、缺乏未來環境評估、和社會脫節的經濟學者及各部會各自為政,才是台灣經濟陷入困局的真正主因。

張榮豐表示,人民選出了政府,就是希望政府能承擔、規劃未來經濟政策,但近年來台灣許多重要的經濟策略,居然都委託台經院、中經院、台綜院等智庫來規劃,然而,學術是研究已經發生的事,而所有公共政策卻都是未來要落實的方向,政府與智庫的職責主客易位,角色互換,讓台灣的經濟陷入困局,張榮豐呼籲即將上任的民進黨政府,不要重蹈覆轍。

談到當前的經濟政策,張榮豐說:「目前台灣的經濟策略,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願景或目標圖像」;過去,無論民間或政府規劃策略或政策,一坐下來就是急著想點子,卻沒有好好思考目標圖像,也沒有盤點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以及未來環境變遷,所以經常淪為口號,無法形成具體政策。

經濟計畫缺乏願景 無從規劃

張榮豐以90年代前副總統蕭萬長曾喊出亞太營運中心為例,當時蕭萬長還特別邀請美國競爭戰略學權威波特(Michael Porter)來台指導,但波特直言,「這個計畫缺乏願景,因為它包括製造、金融、轉運、電信、媒體等六大中心,作為競爭力指標的軟硬體項目更高達139項,太過龐雜,難記難懂。」

波特還說,「經濟願景不能抄襲別人,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缺乏特色,特別是金融、轉運等服務中心,聽起來好像台灣想成為另一個新加坡。」

「近年馬政府想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面臨同樣問題」張榮豐說,馬政府想推示範區,但政策的願景卻無法很簡單、直接的讓一般民眾了解,還有過去常喊出什麼什麼投資中心等等,其實什麼都不是,「因為從來沒有用功去把這個圖像描繪出來。」

張榮豐再舉「有明確願景」的成功案例,他們的團隊曾在2014年,幫當時還是政治素人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打過選戰,當時團隊的首先目標,就是要柯文哲把11月29日九合一大選投票日當天晚上8時30分,選上台北市長的圖像描繪出來,再依照圖像倒推回來進行布局。

「所以當時柯文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加入民進黨」,張榮豐建議不要加入,因為加入民進黨開票結果就是55%對45%,「那就不用打了,所以只有不要加入,才有勝選的可能」,依結果來看,這個選戰策略也收到很好的成效。張榮豐強調,從前面的案例得知,政府規劃任何經濟政策時,一定要有願景或目標圖像,否則根本無從規劃。

應考量經濟下滑人口老化問題

馬政府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未來面對的環境評估不夠。張榮豐說,規劃經濟政策必須著眼於未來,對影響政策的整體環境及產業環境,都必須要切實評估,尤其是人口結構的變遷,更必須納入考量。

2015年,台灣的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高峰,但2016年以後就開始下滑;2017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將會達到14個百分點,相當於每7個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屆時工作人口、財政收入、健保收入、所得稅等都會減少,如果經濟沒有突破,台灣將面臨人口老化及經濟下滑的雙重危機。◇

學術主導經濟政策 與現實脫節

近二、三十年來,在期刊論文的主導下,經濟學者分析問題往往只停留在用邏輯看統計數字,而不實地調查研究、面對問題,張榮豐說:「大部分的經濟學界都關在研究室裡面做模擬,卻不太做實地調查研究」,這是當前學術界的最大盲點。

張榮豐強調,建模是抽象的,「為的是幫助我們掌握真實世界」,但台灣經濟學界不先做調研,了解真正問題後再抽象成模型,而是把西方模型拿來修改,再套入台灣的統計數字,還認為這是真實的台灣,這種「削足適履」式的套模型,根本是庸醫誤診。

張榮豐認為,知識來自於實踐,書本雖可以縮短獲取知識的流程,但無法取代實踐的過程,一般落成文字的「顯性知識」,都會刪去一些細節,有些只能意會、不可言表的「隱性知識」,卻無法形成文字,因此,只學理論、不親自實踐與調研的學者,就會與真實世界脫節。

「因為沒有整體策略規劃,所以政府各部會的分工非常凌亂」。張榮豐舉例,經濟部掌握土地、水、電、油等所有生產要素,最重要的職責是在5至10年內,營造一個相對穩定、可以預期的投資環境,但在馬政府國貿至上的經濟政策主導下,政府只關心FTA的發展,卻讓整個產業荒廢;此外,匯率與利率是短期應付國際經濟波動非常靈敏、迅速的工具,但台灣的中央銀行卻幾乎以不變應萬變,導致台灣連續12個月出口負成長。

政府部會各自為政 致房價飆漲

此外,張榮豐指出,按理說台灣的房地產應該不會狂飆,因為台灣少子化趨勢非常明顯,1958年還有41萬的嬰兒出生,現在已剩大約20萬左右;而且,目前台灣總戶數約800多萬戶,但2014年的空屋率卻有近85萬戶,空屋率超過10%,遠高於國際平均的5%。

張榮豐強調,房地產之所以會狂飆,最大原因在於政府部會各自為政。他解釋,財政部於2008年把遺產稅從40%降到10%;金管會於2009年放寬保險資金進入土地、房市;為鼓勵台商「鮭魚返鄉」,金管會又於2011讓台商可以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在台灣吸金炒房;內政部又於2015年開放個人陸資進入土地、房市等,創造了房市的投機需求;此外,國有財產局還將國有土地標售財團等政策,最終得利者都是財團。

張榮豐感嘆,一般青年平均32、33歲就會有購屋需求,但台北市的平均首購族年齡居然高達45歲,而且購屋資金來源有超過40%都是來自父母,這等於是政府向上一代課徵了一筆重稅後,又拿來圖利建商,「這就是經濟政策不好好規劃,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延伸閱讀
青年深耕花蓮 有機小農共創願景
2015年12月10日 | 9年前
朱立倫花蓮造勢 泛藍誓師大團結
2015年12月03日 | 9年前
談經貿趨勢 經長盼走向國際
2015年06月09日 | 9年前
學者:需謹慎看待下半年國內經濟
2015年05月24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