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飲食 研究:亞洲人易得糖尿病

BBC專題報導指出,亞洲人因體質和飲食習慣,成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特別南亞地區更為嚴重。(Getty Images)
BBC專題報導指出,亞洲人因體質和飲食習慣,成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特別南亞地區更為嚴重。(Getty Images)

【記者黃捷瑄、施芝吟/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者在全球都有增加的趨勢,而開發中國家的增加速度又遠高於發達國家,調查發現,含糖及澱粉的飲食,還有亞洲人的體質,使亞洲人成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特別是南亞。

BBC在一篇〈我很瘦,為何我是糖尿病高危險群?〉(I'm slim so why am I at risk of diabetes?)的專題報導中,探討了這個特殊的亞洲現象。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全球有3.5億人患有「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稱第二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人的90~95%),預計20年內,糖尿病病患將增加到5億人。中國大陸更被認為是全球糖尿病最集中的地方,約有1.09億病患,接近人口的10%。

人們普遍認為,糖尿病與肥胖有關。但對較瘦小的亞洲人來說,腰圍是判斷是否為糖尿病高危險群的重要指標。斯里蘭卡的國家糖尿病中心發現,亞洲人的基因、體質,使得脂肪容易屯積在腹部及內臟,如脂肪肝也是,因此雖然有些亞洲人並不胖,身體質量指數(BMI)在正常範圍內,但如果腰圍超過標準,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危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目前亞洲糖尿病最大流行區為中國大陸與印度,但是亞洲人看起來不像美國人那麼胖,因此外國人有興趣探討亞洲糖尿病為何增加。

他表示,人體內有抗飢餓基因,在早期人類三餐溫飽實在不容易,只要一點點食物,基因可以發揮很好的功能,讓人存活。由於經濟突發猛進,生活條件改善,飲食習慣精緻化、大魚大肉等,吃進去的食物,原本需要一半的抗飢餓基因,但因飲食關係現在已增加到2到3倍,不僅肥胖率增加,糖尿病患者也上升;現代人多吃少動,腹部脂肪增加,也會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患者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高出3到4倍。

愛吃白米導致血糖高

另一個造成亞洲人成為糖尿病高危險群的原因是攝取精緻的「白米」。杜思德解釋,亞洲人飲食習慣與西方不同,亞洲人吃米食,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比西方人高,因此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需求高,當有先天胰島功能不良便導致血糖上升。

如何預防糖尿病?杜思德表示,代謝症候群為糖尿病高風險族群,首先自己是否符合代謝症候群5準則,如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高三酸甘油酯超過150、低密度膽固醇男性超過40,女性超過50等,只要符合3項就是高風險族群。生活型態要改變就應該少吃多動,肥胖者減重7%到9%,心血管機率減少3成;糖尿病初期無症狀,鼓勵民眾參加健檢,及早治療,以預防病變。◇

延伸閱讀
愛吃炸薯條 小心變糖人
2016年01月11日 | 8年前
多活動 降低血糖值
2015年11月23日 | 9年前
無形的自殘 論糖尿病與其治療藥
2015年11月14日 | 9年前
糖尿病患當心 亂吃藥恐傷腎
2015年11月11日 | 9年前
6成糖尿病友沒控制體重 女高於男
2015年10月27日 | 9年前
神經痛難治不是病
2015年09月14日 | 9年前
白天老犯睏 要警惕一種病
2015年09月21日 | 9年前
登革熱確認10死 7例死因待查
2015年09月02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