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肇政文學獎頒獎 鄭文燦:形塑桃園特色

鍾肇政頒獎「鍾肇政文學獎」(桃園市政府提供)
鍾肇政頒獎「鍾肇政文學獎」(桃園市政府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桃園市政府6日進行「2015鍾肇政文學獎」頒獎,一共有4個類別,包括童話、新詩、報導文學及短篇小說,共25位得獎者,文學作品水準也相當高,4個類別都找了各具代表性的評審老師。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藉由文學關懷社會、表現人性、表達對世界的理想,追尋不為人知的故事,讓「鍾肇政文學獎」成為桃園城市文化的特色。

成立「鍾肇政台灣文學獎」及「鄧雨賢台灣音樂紀念館」是鄭文燦任內兩大文化亮點。鄭文燦說,桃園何其有幸,能有文化國寶鍾肇政作為文學指標,鍾老那一代,跨越日治及戰後時代,他們是必須跨越時代和語言斷層的文學家,日治時代很多台灣作家都放棄創作,鍾老不只成功跨越,也成就更高的文學表現及台灣的歷史,以文學表達客家精神、反對傳統。

長達半世紀的時間,鍾老都不是依靠政府資助,勉力獨自創作,在台灣民主的起步期,鍾老也是客家運動的旗手,成立《客家風雲雜誌》,帶動文學家關懷政治、介入社會,當年口號是「新時代的客家人,找新的客家認同」,強調台灣客家人硬頸的歷史傳統。

客家傳統可以說是以義民爺信仰為標竿,市政府規劃興建1895年乙未抗日紀念碑,也是基於這樣的客家本色。《魯冰花》表達了對於封建社會傳統的抗議,追求人的自由;《插天山之歌》的反思,在於客家人沒有真的逃避,只是不願隨波逐流,表達另外一種抗議。鍾老在文學上展現多方面意義,被稱為「台灣文學之母」,可謂實至名歸。

鄭文燦提到,「鄧雨賢台灣音樂紀念館」是一座以鄧雨賢為名保留台灣音樂的紀念館,今年舉辦的《島嶼初聽─—台灣音樂首部曲》回顧台灣1910至1940年代的音樂誕生史,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鄧雨賢。鄧雨賢是龍潭人,所創作的歌謠數量高達300首,可說是「台灣民謠之父」。◇

延伸閱讀
著重家庭教育 桃園廣設親子館
2015年11月27日 | 9年前
朱立倫為立委站台 盼桃園拿下7席
2015年11月22日 | 9年前
桃園青年深耕一圓創業夢想
2015年11月19日 | 9年前
宋楚瑜:今宣布副手、不分區名單
2015年11月17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