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
在中華傳統禮儀中,對人的行坐、舉止,自古以來就有良訓。
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弟子規》就有:「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的說法。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正確而有禮的舉止和體態,可以使人顯得有教養,給人留下文雅得體的好印象;反之,則顯得粗俗失禮、散漫輕浮。古語有「立如松、坐如鐘」之說,就是對一個人坐立姿勢的基本要求。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即站得端正、穩重、自然。具體為上身正直,頭正目平,面帶微笑,下顎微收,肩平挺胸,直腰收腹,身體重心落在兩腳正中,從整體上形成優美挺拔、精神飽滿的體態,避免出現全身不夠端正、雙腳叉開過大、雙腳隨意亂動等無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勢,否則會被看作不雅或失禮。
如果站立過久,可以將左腳或右腳交替後撤一步,但上身仍須挺直,伸出的腳不可伸得太遠,雙腿不可叉開過大,變換也不能過於頻繁。同時,也要避免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的疲憊無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人的正常坐姿也要「坐端正」。一般要求上身保持挺直,頭部端正,目光平視前方或交談對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場合,或有位尊者在座,不能坐滿座位,一般只占座位的三分之二。兩手掌心向下,疊放在兩腿之上,兩腿自然彎曲,小腿與地面基本垂直,兩腳平落地面。兩膝間的距離,男子以鬆開一拳或二拳為宜,女子則不鬆開為好。非正式場合,允許坐定後,雙腿疊放或斜放,交叉疊放時,力求做到膝部以上併攏。端坐時間過長會使人感覺疲勞,這時可變換腿部的姿勢。
在長者面前,要留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守住「長幼有序」的原則,才是懂禮之人。坐的姿勢除了要保持端正外,還應做到輕鬆自如、落落大方,方顯得文靜優美,謙恭有教養。
——轉載自「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