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好手張嘉哲 堅持「跑」向國際
馬拉松、路跑好手張嘉哲雖屢次在國際賽會中跑出好成績,但卻得對抗台灣大環境對運動員的否定。他說:「只有堅持,才能夠成功!」
張嘉哲談起18年前踏入跑步大門時的最初動機,其實是想逃離沉悶的補習生活。當年正準備高中聯考的他,望著父親、兄長逢休都能於外頭世界自由地奔跑,讓他非常嚮往,因此在父親同意下,加入跑步行列,從此愛上奔跑的滋味。他表示,田徑跑步不像原本熱衷的籃球與棒球,在成全團隊時得犧牲自己,而是能自我掌控前進節奏,反而更適合自己。
懷著滿滿熱情的他,在歷經艱苦訓練後,開始於田徑場上展現跑步才華,屢獲佳績。2005年時,他在全國運動會男子馬拉松中以2小時24分52秒摘冠後,做出了一項個人路跑規劃的重大決定。「想進步!我就一定要跑到國外。」張嘉哲說。
台灣社會的價值觀一般認為,跑步僅是一種休閒行為,無法作為在社會上生存的一技之長,因此,堅持跑步的張嘉哲,過去承受了諸多來自親友等各界的不諒解,而這種內心情感上的衝突,會讓縱使具有的百般武藝無法發揮,影響比賽時的表現。
耗時傷財 也願赴日尋新出路
道路平整、動線流暢,且馬拉松風氣興盛的日本,成為張嘉哲移地訓練首選。自2005年起,他每年會赴日跑2~3場競技型馬拉松賽會,包括被譽為日本三大馬拉松的琵琶湖馬拉松、福岡國際馬拉松,以及知名的防府馬拉松等,都在他參賽名單之內。他說:「我只要搭3~4小時的飛機到日本,便能感受到當地民眾對馬拉松選手的尊敬,不一定要留在(選手)不受支持的台灣。」
2010年時,正在讀研究所的張嘉哲,為了拚當年於廣州登場的亞運資格,曾遭受不少質疑,許多人向他說,已參加過2006年的杜哈亞運,與其再跑廣州亞運,還不如準備考個教職缺。張嘉哲無奈地說:「我沒有做錯事情,沒有翹課、沒有不讀書,只想堅持做一件事情(跑步),大家為什麼要反對?」
在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的幫助下,張嘉哲赴日參加那年春天舉辦的琵琶湖馬拉松,以爭取亞運入場券。即使日本的春天氣溫偏低,但在馬拉松來回各21公里的路線旁,早已存在大批或一睹選手風采、或替選手喝采的民眾聚集。據估計,那年路線約有1萬名民眾,操場更有2萬名,這盛況讓在台灣承載諸多冷語的張嘉哲好不感動。
張嘉哲說:「聽到日本觀眾的加油聲,我內心情緒很複雜,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地支持馬拉松,台灣人卻不願給予肯定?」最終,他也因這份來自日本民眾「心」的力量,順利跑出2小時18分54秒的成績,並以1秒之差,達成廣州亞運的參賽標準。
固執變成堅持 終獲國人肯定
因這份執著與堅持,張嘉哲陸續於國際馬拉松賽會跑出亮眼成績,他在2007年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馬拉松中,以2小時26分22秒奪下第28名;而2009年德國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他跑出第38名,其2小時19分32秒的成績,至今仍是台灣選手世田賽中最佳;2013年俄羅斯莫斯科世田賽,他則以2小時20分02秒,取得第32名。
而張嘉哲在2012年倫敦奧運中,以2小時29分58秒跑下男子馬拉松第77名後,他也終獲台灣親友的肯定,不過經各國際賽會的洗禮後,心理素質強健的他對此早已感到淡然,張嘉哲說:「本來大家覺得我很固執,但跑完奧運後,開始被說成是堅持,其實對這種價值觀,早就看得很淡。」
領學弟妹出國比賽 增進國際觀
這兩年,張嘉哲持續計畫帶領學弟妹們赴日本或其他國家參加馬拉松,他說,選手沒有體驗過國外賽會強度,與當地馬拉松風氣,無法具有國際觀,「在台灣,我們往往只在意拚第一名,但在國外,能學習國外選手的氣度,這反而是運動員更重要的成績表現。」
張嘉哲近日便帶著學妹陳雅芬,赴德國參加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柏林馬拉松,最終陳雅芬以2小時55分完賽,除達成張嘉哲賽前為她訂下的3小時內目標,她也成為台灣首位於世界六大馬拉松成績在3小時內的女子選手,寫下個人生涯最佳成績,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馬拉松路線上,選手必須一一克服環境、體能又或是裝備等障礙,甫能順利跑進終點,所產生的自我肯定,已非侷限於表面的名次與成績。18年來跑步熱情始終如一的張嘉哲表示,這就好比是人生,雖然有熱情,但開始急於求成,事情反而做不好,只有穩扎穩打、一步一腳印,才能持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