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與月的對話】無法割裂的愛與仇

 (123RF)
 (123RF)

文/陳竹月

一位無辜的8歲女童,不幸喪命於天良泯滅的凶嫌之手。在眾怒難犯的氛圍下,法務部火速處決了6位死刑犯。有人大聲叫好,認為正義終得伸張;有人為已思改過遷善的受刑人感到不捨。廢死聯盟與反廢死聯盟在法務部門前緊張對峙,對生命熱烈的愛戀與仇恨,是那樣鮮明的激盪甚或撕裂我們的社會與生活。或許這兩者本就是一體兩面,任一者都無法獨存。

叛逆孩子教會我的事

由著這樣的思緒往下探索,很奇怪地,腦海中浮現一位曾經令我「心悸猶存」的孩子。

這個女同學被許多老師視為「難以教化」。她雖然模樣清秀可愛、成績優異,但是言行舉止悖理脫序。例如情緒起伏大、服儀不整、遲到連連、謊話穢言不離口、與男生玩耍有不雅舉動、網路霸凌等。父母對她嬌寵至極,對其錯誤視而不見,反而找各種管道投訴老師,實在令我心力交瘁。

好不容易待她畢業,回頭檢視與她相處的過程,撇開她所犯的錯誤,我才發現這個孩子,有著我向來陌生的思考邏輯與人格特質─而這一類型的人,是我從小到大,「避之唯恐不及」,不願細心理解、與之相處的朋友或同事。因此,或許在我有意無意的疏遠、焦急不耐的態度之下,深化了她的憤怒與叛逆,也說不一定。

無論如何,在我後來教書的過程中,的確因為嘗過這樣的「苦頭」而受益良多。當我看到同學似曾相識的眼神、孰悉的賭氣話語,以及之前會被我視為「小題大作」、「無病呻吟」的徵兆時,更能仔細聆聽,也能預做準備、弭平了許多潛在問題,並且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更上層樓。如此想來,還真要感謝那位讓我傷透腦筋的同學呢!

愛恨交織的難解議題

我進而想到一部談到父子情結的電影《大法官》:嚴厲的老法官曾經在年輕時錯放一位罪犯,因為他從那位哭泣哀求的年輕人眼中,看到自己桀傲不馴的小兒子身影。由於私心期望人們都能善待小兒子如子,因此寬待了罪犯。豈料罪犯出獄後再次殺人,令法官清譽蒙塵;從那時侯開始,他對叛逆的兒子益加嚴酷,兩人關係陷入冰點。多年後,不解而憤怒的兒子問父親為何在他年少徬徨的時刻收回對他所有的愛,他說:「因為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他的身影。」

電影的道理很簡單:倘若我們無法看清、寬待,並釋放心中擔憂與舊恨,終究難免會使人際關係扭曲。最濃的愛也會釀成最深的恨,對此不可不慎。而真正的理解事實,才是獲得救贖的良方。

人神共憤的惡行省思

然而這並非意味我們要一味模糊愛與仇的界線。當一個成人無緣無故地肆意傷害手無寸鐵、無法反擊的純真兒童,已無法稱其為「人」;說其淪為喪失信仰、邪惡的鬼物也不為過。與這樣的邪惡誓不兩立,是堅守道德良知者的職責。然而,當一個人幡然悔悟,願意放下屠刀時,我們是否也願意伸出友誼的雙手?而他是否也能不負眾人的信任、不再為惡?這些問題涉及個體的自由意志,實難簡單答覆。或許到了最後,我們僅能對一己的信俯仰無愧,才是最終的答案啊!◇

延伸閱讀
管教子女 惡毒言語像慢性毒
2015年06月02日 | 9年前
鍛鍊孩子三大生存能力
2015年05月07日 | 9年前
殺童案掀死刑存廢 藍綠主張分歧
2015年05月3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