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孩子三大生存能力

  (Fotolia)
(Fotolia)

文/記者馬天祥

以色列的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不亞於華人。他們的教育理念和華人區別很大。對子女教育的觀念上,猶太人甚至比華人走得更務實、更敢於放手。 

從朋友那借來一本家庭教育書籍——《猶太媽媽給孩子的3把金鑰匙》,讓我對猶太人的教育理念大開眼界。書中看不到華人父母揮之不去的那種名校情結。但猶太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卻令許多名校畢業生望塵莫及。

書中的作者——沙拉.伊麥斯,她的父親在上世紀30年代從蘇聯逃到上海猶太小社區,在那裡安家20多年,期間伊麥斯出生。80年代前後,伊麥斯生下3名孩子,但後來成為單親母親。

90年代初,為了孩子的教育,她帶著3名孩子回到以色列。在以色列,她的教育觀念在受到衝擊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的兩個兒子年紀輕輕時就已成為億萬富翁;女兒也將要進入大學讀書。

伊麥斯認為3名孩子的成功,歸功於她在以色列學到的3條珍貴的教育理念:生存力、意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形容3條教育理念猶如開啟成功的金鑰匙。

第一把金生活鍛鍊生存能力

猶太家庭的有償生活機制很有趣。父母們為孩子們列出家庭雜物的清單,每件雜物都有一定金額的價值。孩子完成了選擇的任務,就可獲得一定的報酬。

華人一般可能接受不了,這項教育的關鍵,是通過這個機制,鍛鍊孩子的理財、自理、合作以及生存等重要能力。

伊麥斯剛到以色列不久,為解決生活困難,賣起自己製作的春捲。孩子們要幫忙賣春捲,每個人按比例獲得自己的報酬。孩子們從開始的害羞,不好意思開口,到最後自然地走出家門,和陌生人打交道,參加同學聚會,聯繫更多的買家。

從中,他們不僅鍛鍊社交能力,還蒐集資訊,研究市場,給媽媽提建議,改進產品的風味,以便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伊麥斯認為:管理能力不是管理學院培養出來的,家庭才是培養孩子CEO管理能力最有效的場所。

第二把金遲滿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伊麥斯認為,華人家庭很多是獨生子女,孩子被父母們給予了過分的超前、及時和超量的滿足。導致孩子們沒有飢餓感,養尊處優,習慣於高人一等。

相反,如果父母們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則可以鍛鍊孩子的吃苦精神與自制能力,變得更堅強和成熟。

伊麥斯舉了一個例子。一項心理實驗:給一群小學生每人發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隨時可以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當天放學回家時再吃,就會再發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結果,一些孩子忍不住吃掉了;有一些學生則忍住誘惑。實驗繼續追蹤到這些孩子大學畢業,結果發現,那些忍住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秀,畢業後找到滿意工作的機率也更高。

第三把金教育鍛鍊的能力

猶太孩子成長到18歲時,一般就有能力獨立生活。這與猶太父母們從小做的「放手教育」有關。他們在孩子的管教中,甘願做一個「80分」的父母,會故意留下一些問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伊麥斯在書中提出一個「慢養教育」的原則。她說,猶太父母認為: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這種慢養,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指父母們在心態上要有耐心,不以孩子一時的表現來評判孩子;在行為上,不要代替孩子去解決他們遇到的大小問題,要給孩子們留下自我解決的機會;不要以父母之愛之名,對孩子進行不留餘地的控制與管束。

例如在孩子第一次參加露營時,她本來想幫孩子整理需要的各種物品,但想到鄰居大嬸的勸告,她停了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準備,她做了一個監督者。孩子不但沒有怪她,反而興致勃勃。

作為父母,後退一步,讓孩子們獨立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們才有機會鍛鍊振翅高飛的能力。◇

延伸閱讀
初見媽咪雙胞胎姐妹 寶寶傻眼了
2015年06月01日 | 9年前
發現孩子偷錢時 您會怎麼做?
2015年05月12日 | 9年前
高市小校教育 翻轉在地經濟力
2015年05月26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