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巨型分子氣體旋臂 大質量恆星搖籃

圖左是模擬大質量星團形成的分子雲結構(James E. Dale提供),圖右為透過ALMA影像首次看到纏繞質心的旋臂狀分子氣體結構。(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圖左是模擬大質量星團形成的分子雲結構(James E. Dale提供),圖右為透過ALMA影像首次看到纏繞質心的旋臂狀分子氣體結構。(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博士後研究員呂浩宇領導團隊,觀測發現「巨型分子氣體旋臂」是孕育大質量恆星的搖籃,樹立了解星團中恆星質量分布的新里程。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這是天文學上首次透過ALMA影像證實形成大質量恆星團的分子雲中心,埋藏尺度為數光年的巨大有序結構,且顯示該結構具有幾何上類似環繞在低質量原恆雙星(protobinary)周圍的「環雙星盤」般的旋臂。研究團隊此次觀測到的大恆星位在巨蛇座的蛇尾,距離地球2萬光年,旋臂尺度比小恆星大了上千倍;年齡不到100萬年,相當於還在媽媽肚子裡的人類小貝比。

呂浩宇表示,ALMA觀測結果顯示,這些大質量星團的中心發生整體性的重力塌縮,使得中心由殘餘的角動量形成尺度約為3光年,扁平緻密的大質量盤狀氣體結構。形成大質量恆星分子核位於該盤狀結構的中心。高密度的盤狀結構形成旋臂,進一步塌縮形成圍繞中央的衛星大質量分子核(satellite cores)。盤狀氣體結構受自身的高密度屏蔽,不易受到初形成的大質量恆星的恆星風以及紫外輻射的破壞。這就是大質量恆星可以繼續形成的關鍵。◇

延伸閱讀
澳洲堪培拉現4公斤超大蘑菇
2015年05月07日 | 9年前
酸雨影響因子 我團隊找到了
2015年01月06日 | 9年前
雙胞胎恆星 中研院揭誕生機制
2014年12月04日 | 9年前
溫室氣體減排 中美達成協議
2014年11月12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