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個案金融風險發生 陸信託兌付生變

專家預計中國信託違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或爆發上訪潮。圖為2015年1月9日,湖南省長沙市數百名投資人抗議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騙售理財產品到期無錢兌付本息。(網路圖片)
專家預計中國信託違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或爆發上訪潮。圖為2015年1月9日,湖南省長沙市數百名投資人抗議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騙售理財產品到期無錢兌付本息。(網路圖片)

【記者劉毅/綜合報導】

3月15日,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表示,將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有金融界人士表示,這是中共首次明確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發生,是要逐步打破剛性兌付。有金融界人士擔心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最終可能會出現蔓延的態勢。

或使違約潮蔓延

據財新網報導,3月15日,李克強在北京中共兩會上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表示,將「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李克強稱,這是為了防止道德風險,也增強人們的風險意識。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對此表示,這是中共政府第一次明確表態,說明要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個案性的違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

剛性兌付是指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畫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概括承受。

或爆發民眾上訪潮

剛性兌付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國信託業的「非理性繁榮」。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信託產品保本的同時又有高收益,這等於是低風險的高息存款,剛性兌付暴露了中國信託行業的畸形發展,但隨著潛在風險的不斷積累,「泡沫」終究會破裂。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基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中共當局承受不起信貸違約這樣的事情發生。投資者在街上的抗議已經足夠糟糕。但是最具破壞性的將是投資人對於隱性政府擔保喪失信心之後的連鎖效應,突然之間,許多公司和地方政府將不得不為信貸支付更大成本或者可能完全無法借到錢。

投資者對信託信心大失

2014年陸續發生多起信託違約事件。面對一系列的違約事件,投資者對信託投資信心大失。陸媒報導,多位投資者表示,以後不會輕易投資在信託產品上了,因風險太大。

有外媒引述經濟學家的觀點:中國需要讓陷入麻煩的信託產品投資人承受損失,以展示投資的真實風險。但是中共當局承受不起違約的衝擊,屢屢救助瀕臨違約的信託產品,這將製造一個龐大的道德風險。

2015或是地方債違約年

2014年8月初,中共人大常委尹中卿曾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目前地方債的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兆元,地方政府除了顯性債務外,還存在著較多隱性債務。尹中卿表示,目前地方債務已經進入集中兌付期,成為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全的重要隱患。

德銀預計,2015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地方及國家性的財政收入將出現同比下降。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沈建光則認為,鑒於2015年地方融資平台的融資渠道不容樂觀,加上大規模到期債務,預計地方融資平台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都將大幅提高。◇

延伸閱讀
陸多款信託產品陷兌付危機
2014年10月17日 | 9年前
陸企財報太假 中國股票基金失血
2014年10月14日 | 9年前
中國逾百億信託陷兌付危機
2014年07月15日 | 9年前
IMF促中國遏制金融風險
2014年06月06日 | 10年前
大陸金融界高層接連出事 恐生大事
2014年05月07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