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新後花園(下)】虎山就是寶 糖廠國小翻轉傳奇
虎山國小入口處不遠的草坪上聳立著一間樹屋,這是課程「小樹屋行動」的具體成果;該課程由提案、討論到興建,師生分工合作歷時半年完成,象徵著「守護校園」,以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視野,現在已成為虎山國小最熱門的景點,誰能想像這裡曾面臨廢校的困境。
虎山國小的翻轉傳奇
虎山國小建校於日治時期大正6(公元1917)年,當時名為「車路墘尋常小學」,每學年只有一個班級,供糖廠日台籍員工子女就讀,一直到昭和16(公元1941)年改制為國民小學,學生來源還是以糖廠員工子女或附近家庭為主。隨著糖業沒落、少子化影響,學校方圓1公里內沒有住家,宛如孤島,曾面臨招生不足、瀕臨廢校的難題。
但近幾年來,虎山國小以生態教育打響了名號,得到家長的認同與口碑推薦,連續2年增班,扭轉了衰落的命運。這項翻轉傳奇背後的推手是2012年到任的虎山國小校長林勇成。這位在教育界服務20多年,同時也是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的他,待過各種規模的國小,這位遴選第一名的校長把第一志願留給了這間迷你的虎山國小。在他眼中,規模小、老師少、少子化……都不是問題。
林勇成相信,「學生數少是教育品質精緻度提升的契機;現在的環境,質比量重要,家長一直在找更好的學校,只要學校夠好,不怕沒學生。重點在於差異化做出來,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虎山國小校地1公頃,旁邊有數十公頃的森林,「在我眼裡,虎山就是一個寶。」林勇成說:「當思惟不侷限在校內,把整個大環境納入教學的範圍,便有無限的可能。」
林勇成以經營理念領頭,延伸出許多具體做法;營造師生發揮的舞台,並結合聯盟策略,使位於郊區的虎山國小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帶動更多人參與的力量。
儘管虎山國小近幾年的成績贏得許多掌聲,但是,林勇成強調:「沒有一個學校可以完全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我在每個服務過的學校做的都不同,虎山有什麼,應該發展什麼?用這個問題來讓同仁們討論,慢慢凝聚共識。」
如果問成功有什麼祕訣?林勇成建議:「功夫不需遠求,如何回來面對自己學校、師資、設備、環境及文化內部的紋理,在裡面找尋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模式,才能長長久久走下去。」
老屋新生 打造藝文咖啡館
很難想像民國99年,「微笑虎山」藝文咖啡館還沒整修的時候,平日到附近走動的人不過20多個,但現在每天數百人來訪已不足為奇,假日更有上千人之譜。看著這裡一點一滴的轉變,微笑虎山的執行長王政道緩緩道出將一棟荒廢建築打造成藝文空間,使之讓人願意佇足、重遊的心路歷程。
這棟咖啡館原為隸屬台糖公司仁德糖廠的「進修館」,於民國51年落成,當時供建教生進修讀書,後來成為宿舍員工的文康中心,二樓設圖書館。民國70年左右,隨著糖業沒落,這一區域逐漸荒蕪,這棟房子因而閒置了20多年。
直至10年前,王政道看到了這棟房子,就想:「好可惜!這麼好的房子。」儘管早有想運用這地方的想法,等到台糖招標的時候,租金和接下來整修的大筆費用還是一度讓他遲疑,但出於熱情、出於對房子的期望與使命感,王政道最後決定拿出從商積蓄標下這個地方。
王政道按部就班地進行整地、清除入侵植物、打掉內牆與隔間、裝設雙重防水、修補外牆等,甚至復原了現在少見的磨石地板,修復工作持續了至少一年,終於讓進修館從裡到外煥然一新,卻又找回了房子的原貌。
整修過程中發現,木製窗框內部已腐朽,必須拆除,但並沒有將拆下的窗框丟棄,而在木工翁師傅的巧手下化身為現在咖啡館內的桌子。
那些肖楠、檜木如今用錢也很難買到;更何況,曾經進出進修館的人們「回娘家」的時候,聽到手邊的桌子竟是舊時在圖書館撫摸過的窗框時,那種安心喜悅的表情更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一個人驚豔這裡的改變後又帶了一群人來分享這個「新天地」,這樣的畫面不斷上演,口碑相傳之下,沒有特別廣告的微笑虎山咖啡館吸引了喜歡寧靜氣氛的人們,特別是年齡層60歲,甚至更年長的族群。
王政道與「進修館」相遇並租下整修,至今已5個年頭,最原始的構想是營造一個藝術展覽空間,因為不以營利為目的,他說,最大的體悟是「做起來沒有負擔,什麼都可以做,而且很自然。求的不多,無形中得到更多,也看得更清楚,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時間充裕了起來。身體也因為親近大自然變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