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對台衝擊 財長:產業擴大出走
中國大陸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政府不斷強調,台灣經濟將會受到衝擊,但外界質疑,FTA對經濟不見得有實質助益,經濟部長杜紫軍昨(18)日表示,許多國家都傾全力對外簽署FTA,如果對經濟沒效果,那「這些國家都是肖ㄟ,都是瘋子?」
杜紫軍認為,中韓FTA有4個目的,使中國成為韓國第2個內需市場、希望藉由韓國企業在中國大陸法律與制度上的保護下有所利益、使韓國產品在中國取得競爭優勢、希望韓國產品在中國擁有一致性的通關流程,簡化雙方認證的制度。
中國未來20年內91%項目、85%貿易值關稅降為零,韓國開放幅度更大,20年降稅期間內,92%項目、91%貿易值關稅降為零,而農產品在台、日、韓同屬敏感產品,杜紫軍表示,中韓FTA中的農產品談判結果,可作為台灣參考。中韓FTA中共1,611項農產品列入談判項目,其中韓國保留614項不降稅,換句話說,將近1千項農產品都降稅,包括56項採關稅配額降稅。
中國與各國洽簽經貿協定時,是「正面表列」,也就是只開放願意開放的項目。杜紫軍說,只有列入開放清單項目者,才准予外商投資,如果中國未來與韓國改為「負面表列」,就只有少數列入禁止類或限制類的項目才不准投資,代表韓國覬覦中國的服務業市場。
財政部長張盛和估計,中韓FTA將使我國出口年減1.34%,產值少1,125億元,GDP下降0.5%,每年將減少600億元左右,因台灣與韓國有重疊產業,包括面板、紡織、工具機、機械業等,以租稅負擔率12.6%計算,每年整體稅收損失75億元,儘管數字不大,但中長期就像「溫水煮青蛙」,恐讓台灣產業擴大出走。
杜紫軍強調,未來中韓FTA生效後,韓國產品單價在700美元(約台幣2萬元)以下產品出口赴中國,不需要原產地證明,享有手續的便利性,如此一來,中國民眾就會因此改買韓國產品,甚至朝鮮開城工業區生產的產品,也被視為韓國的產品,未來也可享有零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