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茗辨水 神鑒佳話(下)

  (Fotolia)
(Fotolia)

文/楚天

歐陽修辨水得佳泉

歐陽修於茶於酒兩愛,他飲茶時尤為重視擇水。歐陽修在擔任滁州太守時,在琅邪山醉翁亭下覓得一股釀泉,泉水潤滑清亮,甘醇爽口。一日,嘉賓攜新茶來訪,歐陽修大喜,便令僕人汲釀泉煎茶。運水途中僕人不小心將釀泉水弄倒了,索性就近擇一幽谷汲泉代之。不料歐陽修一嘗便知,僕人未能騙過歐陽修,受了責備。

可是,大概也來不及重汲釀泉水,便以此水煎茶,眾人感覺味道似乎也不差,就這樣意外地又發現了一宜茶佳泉。歐陽修就將此泉取名「幽谷泉」,並在旁邊建了亭子名為「豐樂亭」。他還為此寫下了著名的《豐樂亭記》以記之:「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王安石辨水考蘇軾

王安石世稱臨川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對烹茶之水的研究也十分精明。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並須用長江瞿塘中峽水煎烹。因蘇軾是四川人,王安石曾相託於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蘇軾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把紙封打開。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定窯白瓷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哪知水入之後,半晌才出現茶色。

王安石問蘇軾道:「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是從巫峽中取來。」王安石道:「是中峽嗎?」東坡回答:「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

原來蘇軾在船經瞿塘之上中下三峽(西陵峽、巫峽和臨峽)時,貪看秀麗的三峽風光。其時重陽剛過,秋水奔涌,船行瞿塘,一瀉千里。蘇軾此時早為兩岸峭壁千仞、江上波濤一線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哪還記得王安石中峽取水之託。江船瞬息即過中峽,直達下峽。下峽江面開闊,水勢稍緩,這時蘇軾才記起王安石所託之事。可是中峽水流湍急,難以回溯,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

蘇軾謝罪之餘,即請教王安石如何能這般明察秋毫。王安石說:「這瞿塘峽的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則緩,唯有中峽之水緩急相半。太醫院以為老夫這病可用陽羨茶治癒,但用上峽水煎泡水味太濃,下峽水則太淡,中峽水濃淡適中,恰到好處。但如今見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這是下峽水了。」

看完以上數則故事,不僅讓人了解古人對飲茶之水的重視,同時也讚歎古人辨水之能力。然而,我們在品茶之前,需學習放下心中的煩惱、執著,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從而靜觀、反思人生,陶冶心性、達到心靈的空靜,體會虛靜之美。(全文完)◇

延伸閱讀
茶耗30年增9倍 進口茶葉安嗎?
2014年11月08日 | 9年前
飲茗辨水 神鑒佳話(上)
2014年10月09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