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保同情心 老年生活更幸福長壽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同情心與年老時的健康狀況與幸福感有關,而缺乏慈悲心者恐讓他們在晚年時變得寂寞、孤單,嚴重者還可能陷入孤立狀態中。
這項研究主要針對老年人的健康與幸福感。研究人員表示,年長婦人、勇敢的人與最近經歷重大傷痛的人,最可能對陌生人產生悲憫心。
據報導,該研究主要針對性別、承受苦難的經歷與心理狀態3個內容進行研究,並在聖地牙哥隨機挑選1千多位民眾接受訪問,平均年齡為77歲。結果顯示,女性不論在年齡、收入、教育等任何條件下,都比男性更具同情心。
此外,加州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也是該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艾勒(Lisa Eyler)博士表示,如果我們能培養人們的慈悲心,就能增進他們的健康與幸福感,甚至使他們更長壽。由此可見,培養慈悲心、同情心,可使晚年生活得更加快樂、幸福。
科學證實:施比受更有福
很多研究都顯示施比受更有福。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給學生錢,讓他們買禮物,結果買禮物給需要幫助的人所得到的幸福指數高於買給自己的。
在英國也有此研究,據埃克塞特大學的蘇珊.理查茲博士(Dr. Suzanne Richards)在去年8月分審閱過去20年的40個針對助人行為和健康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助人行為能降低憂鬱、增加幸福感和減低死亡風險。
競爭壓力 助人美德漸失
據《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曾發表文章顯示,398名大學生提供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積極的利他的社會行為)和社交迴避行為的報告,並提供口腔細胞以確認他們的基因型。研究結果發現體內基因為S-等位基因型的參與者有社會焦慮和迴避的行為,較少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別失望 助人可以學習
據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員古斯塔沃.卡羅(Gustavo Carlo)透露,助人行為可以說是體現在一個快樂和健康的人身上的明顯象徵,但是通過鼓勵和支持、輔導或藥物治療,有社會焦慮的人還是可以克服他們助人的障礙。
「付出」行為 讓身心靈全面提升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也得到科學證實,據美國「醫療健康」網站(WebMD)報導,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Boston)精神病學副主任弗里奇昂(Gregory L. Fricchione)表示,「為他」的行為能觸發大腦中的「嘉賞電路」,讓身體自然產生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內啡。
美國《科學》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內容稱,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而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援也能使致死率降低30%。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G. Post)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Jill Neimark)寫的《好人有好報嗎》一書中將10種「付出」行為,包括讚美、傳承、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傾聽、創造制定測量表,長期追蹤後得到結論:「宅心仁厚、樂善好施」者,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以及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
願意熱心助人的人通常都很忙碌,這樣的結果不只讓人神清氣爽還有實質的健康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