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過動兒 醫師籲及早治療

【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

「孩子講不聽,只好用打的」、「希望老師同學能包容他」,以上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家長常見的想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將家長常見的做法區分為寄居蟹、章魚、鯊魚和海馬等4大類型,提醒ADHD不是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生理疾病,若延誤或不當治療,很有可能導致ADHD症狀複雜化,讓孩子錯失發揮實際潛力的機會。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岺說,一得知孩子診斷為ADHD時,最常見到是「寄居蟹家長」,他們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就會好,甚至不再尋求醫療協助。她表示,ADHD的孩子長大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症狀而導致的挫折以及難以適應。研究已證實治療的益處,尤其社交能力、自尊心、學業等均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更好。

而「章魚家長」則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家長會採取「補腦」行動,例如銀杏、人參或是綜合維他命。張學岺指出,除了魚油目前已有初步的證據,能幫助改善不專心之外,其他方式均無法證實可協助治療ADHD。

當所有方法都不見成效時,不少家長會化身「鯊魚家長」,採取嚴厲管教。張學岺強調,雖然管教會建立紀律,但若動手打小孩,恐影響孩子身心靈的成長。

更有「海馬家長」害怕ADHD孩子在外闖禍或受欺負,過度保護,讓孩子無法獨立。張學岺提醒,過動症是生理疾病,不是管教問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透過腦部影像學的方式,證實ADHD孩子的大腦成熟所需的時間較長,比一般孩子慢,尤其是負責專注力、計畫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大腦前額葉皮質部分,用藥則能補充這段期間不足的神經傳導物質。

她建議,目前治療ADHD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成效最好,黃金治療期為小學三年級前,呼籲家長只要發現孩子有類似困擾,應積極就醫,及時協助孩子,避免衍生學習障礙、社交技巧、對立反抗等更棘手狀況。◇

延伸閱讀
運動抑制衝動 過動兒專注力升9%
2014年07月15日 | 10年前
蔬果農藥殘留 恐增幼童過動風險
2014年06月20日 | 10年前
【特教藍天】 從過動兒變脫線男
2013年01月30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