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德國政府的「最愛」
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興能源乾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代替煤炭等舊能源的好選擇,但是走向新能源的路卻不是一路平順。3年前德國開足馬力走上「能源轉型」之路,這一抉擇到底給德國帶來了什麼?今後日耳曼人還面臨什麼挑戰?
摒棄核能 獨推可再生能源
「德國製造」的強項在於汽車、機械等產業,但是經濟愈發展,能源短缺就愈成為這個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的隱憂。煤炭發電會造成環境汙染,而且資源日漸衰竭,未來能源不能靠它;核能乾淨,但西元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震驚世界,讓德國人下定決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德國特色的「能源轉型」(Energiewende)就此誕生。
多年以來,德國加速減少和擺脫石油、煤等傳統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包括1991年初頒布〈電力入網法〉(Stromeinspeisungsgesetz),規定電網經營者不得以各種理由拒絕購買利用風力和生物質能等發的電;2000年初通過〈可再生能源法〉,對所有生產風電、太陽能電等的企業20年價格擔保以及優先併入電網權,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轉向可再生能源產業。
這些政策讓可再生能源產業在2000~2007年間迅速發展。2009年之後德國政府削減補貼,行業立刻萎縮。2010年時,德國電力有50%來自煤炭發電,20%來自核電,只有16%來自可再生能源;在財力負荷過大之下,德國規定企業和家庭需繳納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費,也就是人民除了基礎電價外,還需支付附加費、服務費等,這讓德國家庭電費平均上漲了1/4,德國持續多年的發展可再生能源政策出現危機。
但2011年3月,日本福島因地震而引發核事故震驚世界,也為德國敲響了警鐘。2個月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做出了一個歷史性決定──2022年前關閉境內所有17座核電站,並將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到35%左右。
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
2012年,也就是梅克爾宣布去核化的第二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就已超過核能,成為煤炭之外的第二大電力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德國總電量比率從2010年的16.4%上升至22.1%,核能發電量占比則從22.4%降至16.1%。到了201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率繼續上升,達到25%,其中風能8.4%,太陽能占5.3%。
2012年,德國風電裝機容量約為3萬兆瓦,位居世界第三。與此同時,陽光並不十分充足的德國卻在太陽能發電方面發展快速,越來越多的屋頂及工業區被安裝上了太陽能設備。德國最大的聯邦州──南部的巴伐利亞面積只有美國的0.7%,但太陽能發電量卻超過整個美國。
另外,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7%上升至近25%;2004年以來,清潔能源行業的投資增長了122%;自1990年以來,德國溫室氣體排放已降低25.5%,超出了《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到2012年降低21%的承諾;德國還有一個目標是到2050年將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至80%,並將能源消耗減少50%,同時在2020年和2050年分別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40%和80~95%。這些數據中都可以看到德國能源轉型的速度及決心。
風光背後的風險
「能源轉型」3年來的數據無疑是亮麗的,德國不僅成為全球節能和綠色科技的領導者,而且這項計畫還給德國帶來了巨大商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然而風光的背後卻蘊藏著風險。
最大的問題是電價上漲,激怒了消費者,由於政府可再生能源補貼過度,造成可再生能源過度繁榮,但這種能源成本比傳統能源高,政府財力有限,德國企業和家庭都需買單。
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也讓德國人頭痛。風時大時小,陽光夏天充足冬天少,陰天和晴天差別也很大,大容量的儲存設備還處於實驗室階段,所以德國仍然需要傳統的煤炭、天然氣發電備用。
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陽光燦爛時,大批煤炭、天然氣發電廠停工,每年總發電量少了,但運營成本並未減少,天然氣電廠這樣的運營成本高的企業只得關門,而運營成本低廉的火力電廠才可勉強生存;陰天時因為依賴褐煤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增加。
路在何方?
2013年11月德國新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強調,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不會改變,問題是如何發展。新政府將能源政策從環保部分離,劃入經濟部,正式更名為「經濟和能源部」,輿論認為,這一調整是為了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將從單純考慮環境保護變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兼顧。
德國政府表示將修訂2000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結束無條件補貼全額的「計畫經濟」時代,可再生能源電力今後也將與傳統電力一樣,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通過市場競爭調整新能源補貼方式,以限制電價繼續上漲。
雖然新政府提出了平衡能源政策目標的3個支柱──生態環境承受力、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可支付能力,但如何應對能源轉型過快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政府並未拿出更好的辦法。梅克爾連任總理後多次表示,完成能源轉型是新一屆政府最緊迫的任務,在她看來,未來國內就業和經濟環境都和能源轉型的成敗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