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傳統文化 追尋巷弄故事
「深度旅遊」日益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和喜愛,尤其是生活在台灣的朋友,參加史蹟巡禮後,發現台灣之美原來就存在生活周遭小角落,只要用心發掘或探索,收穫便可滿行囊。
1996年,「海關博物館」於大稻埕設立。次年,為使這座專業博物館成為國人注目焦點,身為博物館首任館長,我主動向台北霞海城隍廟負責人陳文文要求,將海關博物館列為參觀景點,而以擔任志工做回饋,甫獲首肯。
史蹟巡禮 首開風氣
1998年3月15日,陰錯陽差地被邀請擔任導覽志工,因為媒體鮮少報導,也曾擔心停辦問題。承城隍爺和眾家神明保佑,台灣第一個按月舉行的史蹟巡禮,迄2011年,悄無聲息走了17年,參加人數至今超過萬人!雖擔任義工,自忖收穫最豐富的是自己。將導覽相關資料整理後,融會貫通,最後將文章集結出版是一項收穫;有膽識應邀到大學、扶輪社或社團演講,經由教學相長,收穫更加豐碩。
受《芬蘭頌》作曲家西貝流士影響,2005年提前自公職退休後,基於回饋社會想法,和陳延昶憑著兩個呆子的傻勁,開辦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承沿途商家支持和協助,讓參加朋友看到專屬於大稻埕的人文特色景點,參加朋友中不乏攝影家,美麗的照片將大稻埕和台北妝點得更加美麗。而我們也一直以「找尋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做為活動宗旨。2009年,謝英從館長指示開辦「台北雙連打鐵街周邊史蹟巡禮」,廣受貴賓好評和沿途店家肯定,更提升柴寮和雙連打鐵街居民的生活品味。
一路走來 始終如一
孔子數千年前便云:「德不孤必有鄰」。2010年3月,奉台北大安扶輪社高樹榮前社長命令,舉辦台北城開心史蹟(攝影)巡禮。基於「公益活動就是公益活動」理念,活動過程無負擔,報名人數逐年上升,甚至有人遠道而來。高樹榮是默默為土地奉獻的行動者,看到國人對史蹟的熱忱及對土地的熱愛,又指示將巡禮範圍擴及萬華,按期舉辦台北萬華(艋舺)史蹟(攝影)巡禮,俾將台北發展史話,透過三市街(萬華、大稻埕、台北城),做較完整的延續。
在萬華大小巷弄找尋獨特景點,發現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萬華,相較於台北城或大稻埕,終究保留較多信而有徵的古建築或文物。尋找傳統文化特色,追尋巷弄故事,有喜有悲,有美麗有哀愁,只要稍加發揮,每個景點和故事都足以讓走過的人,記住萬華獨特的風土文物,留下一輩子的回憶。
行腳萬華 深度旅遊
「龍山寺」建廟於清朝乾隆年間,不但是萬華人的信仰中心,也是台灣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該寺建築由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宗師王益順設計,美輪美奐的建築被視為台灣各地廟宇典範。龍山寺門上匾寫著「潛移」兩字,提醒民眾廟宇「趨吉避凶、教化人心」的特色。
廣州街近「華西街觀光夜市」是台北市最早的觀光夜市,原來有座隘門,是電影《艋舺》拍戲場景,在都市更新滾輪下,今年9月已不見土地公神像及隘門。若依德儒康德所言:「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隘門被拆後,其故事將逐步消失。早上的華西夜市另有一番風情,可安步當車聆聽萬華小故事或繞進巷道體驗早年寶島里風華。「台北第一街」貴陽街是台北市最早老街,位於青山王宮旁。青山王宮建廟於清末1854年,即頂廈郊拚後一年,源於瘟疫。廟內枷、鎖二將軍、三川殿中門外石獅造型、牆上石雕或字雕及台灣民主國唐景崧總統的墨寶堪稱台灣罕見,龍柱則是當地匠師謝萬來的作品。
沿貴陽街到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萬華祖師廟」和龍山寺暨大龍峒保安宮,被認為是清領時期台北三大廟。就教育功能論,萬華祖師廟曾是台北市老松國小、成功高中和中山女高的設校地點,出身成功中學校友的我,每次帶人到該廟,總是有股特別的親切感。「艋舺教會」是馬偕博士創設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其中的松年大學,對國內終身教育之推動貢獻很大。附近的舊貨市場,如今榮景不在,卻見證萬華早年萬人空巷盛況。
「西昌街」很可能是萬華早期最繁華的街區,地藏王菩薩廟是萬華區保留年代最久的廟宇,歷經近兩百年的洗禮。一旁西昌路被台北市指定為「青草巷」,其源起和龍山寺的靈驗故事有關,早期缺乏醫學知識的年代,也有「救命街」之稱。晚近,成為知名觀光景點。
共同記憶 鄉土留史
在大街小巷行走時,大抵可以從民眾的裝扮或眼神,分辨出是否為尋幽探索史蹟的朋友。如何邀請朋友們到萬華找尋先人走過的街區和動人故事,是艱鉅的任務,雖然前景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想到「日久他鄉變故鄉」,如能為台北付出一點點心力,說是人生福分也不為過,值得奮力以赴。
台北艋舺教會是台灣500多家扶輪社中,少數有留史習慣的扶輪社。2011年9月,有幸遇到台北艋舺扶輪社施智璋社長,談到「創造歷史固然偉大,記錄歷史也是現代人責無旁貸的責任。」囑將萬華第一個按月定期舉行的史蹟巡禮「萬華開心史蹟(攝影)巡禮」的源起,留下可徵傳世的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