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壺弄葫 壺葫弄玄虛

上刻有古字的燈具。(沈香齊、弓牛提供)
上刻有古字的燈具。(沈香齊、弓牛提供)

文/周美晴

一雙巧手,取用來自生活上的題材,捏塑出以假亂真的手捏陶壺,似竹、似鐵、似樹、似瘤、亦是壺?壺不只是圓的造型,更可以是千奇百怪。手捏陶壺大師──沈香齊的作品,處處體現了造型的巧思和趣味。

壺以假亂真 栩栩如生 

擁有20年創作經驗的沈香齊,在創作之始,不斷思考人的一生,到底能留下些什麼?最後,她想到土是最便宜,保存年限久的媒材,不僅容易取自生活,而且可以保存500年、甚至千年,是最美好的創作媒介。自此,她開始了創作生涯。

別看沈香齊的茶壺花俏,喜愛泡茶的沈香齊,將實用功能擺第一位。她捏塑陶壺時,相當注重壺的出水、造型、美感、密度等,處處要求完美。她認為,茶壺的基本功用不好,再美也無意義,只能是一件不及格的作品。

陶壺上的青蛙逗趣可愛。(沈香齊、弓牛提供)
陶壺上的青蛙逗趣可愛。(沈香齊、弓牛提供)

 

沈香齊的手手捏陶壺創作。 (沈香齊、弓牛提供)
沈香齊的手手捏陶壺創作。 (沈香齊、弓牛提供)

好壺需要有傳統的優點,在注重實用功能後,再融入巧思和造型技巧,讓陶壺可展現真、善、美的美感,與天地萬物渾然合一,成為造型奇特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陶壺。沈香齊將原本平淡無味的壺,注入藝術,提升品味,每件作品的架構及功能,完全不用模具、儀器,都是精心設計。

台灣做壺的人很多,但能堅持多年、一路走來的藝術家,卻是少之又少。除了歸功於先生在背後的支持、無私的付出外,還有沈香齊要求完美的執著。

能做出數把令人讚歎的茶壺,這些心血都不是一天能完成的。沈香齊認為現代人講求「快」,但有些事快不得,尤其是創作藝術時,「快」很容易磨掉耐心,完成的作品可能就無法如此完美。

栩栩如生的陶壺。(沈香齊、弓牛提供)
栩栩如生的陶壺。(沈香齊、弓牛提供)

細看沈香齊的作品,除了精巧、細膩外,還令觀者感到溫暖、會心一笑。沈香齊說現在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較有距離感。她希望能做出有生命、溫度與溫情的茶壺,與民眾互動,藉由作品,除卻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距離。

而生活上看得到的題材,都是她的創作來源,她自我挑戰,捏塑了竹、樹、瓜果、海洋、

吉祥物等系列作品。問到她對哪一題材情有獨鍾,她回答,朋友家收藏的木頭(樹瘤)很特別,因此她對朽木情有獨鍾。

樹的變化甚多,表面質感豐富。製作時要先上氧化釉或高溫色料,再以1,260℃燒出層次感,表現木頭表面紋路的質感。對她而言,取決於大自然的題材就一定要合理化,製作時要注意細節,栩栩如生。

沈香齊與弓牛。(周美晴/攝影)
沈香齊與弓牛。(周美晴/攝影)
漂亮的雪花圖型花了不少時間一個洞一個洞鑿成。(沈香齊、弓牛提供)
漂亮的雪花圖型花了不少時間一個洞一個洞鑿成。(沈香齊、弓牛提供)

光影炫麗 葫中舞乾坤 

沈香齊的表弟弓牛也是一位藝術家,他本身專攻設計模型,同為嘉義番路鄉藝術創作者。與沈香齊一樣熱愛台灣這片土地和風俗民情。 

一次,與朋友相聚時,弓牛發現一件不知是來自義大利還是印度的燈具,引起他莫大的興趣。因而開啟他的葫瓜燈具的創作之路。他自行購圖設計,在用自己本來就有的一些工具,在葫瓜上,一個洞一個洞的鑿、戳出一些不同效果。

每一顆葫瓜的造型各異,不僅長寬、厚薄、形狀、大小不同,顏色也不盡相同。他依照葫瓜本來的特色,搭配設計出不同花紋,鑿出不同的簍空形狀,在光影投射下,展現出千變萬化、絢麗的光影效果,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空間影像。 

弓牛的舞弄之葫,展現燈光裝置藝術之絢爛與耀眼。(沈香齊、弓牛提供)
弓牛的舞弄之葫,展現燈光裝置藝術之絢爛與耀眼。(沈香齊、弓牛提供)

弓牛表示,葫瓜有生生不息,吉祥的意涵。光的陰影賦予葫瓜溫暖、溫馨的空間與立體感,因這些人工的光線、線條、花紋,才能在燈光的照耀下,營造出繽紛燦爛的效果──含蓄、壯觀、古典又具時尚感。 

要創作出這些美麗的燈具,也要付出不少代價和辛勞。由於葫瓜本身有脈絡、紋路,因此創作時要葫瓜就是一項大挑戰,為了簍空鑿洞,弓牛的手可說是傷痕累累。

弓牛與沈香齊秀出歷經2個月的大型創作,他們以疼惜土地的心,關懷森林,環境的汙染與氣候的變遷。希望藉由有如台灣精神代表的葫瓜創作,呼籲一起重視環保、愛護自然。◇

延伸閱讀
心塢陶風 葉劉金雄陶壺藝境展
2014年08月11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