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磚燒文物特展 看見舊時器物之美

「台灣早期磚燒文物特展」現場展出的茶壺、茶盤等。(記者鍾元/攝影)
「台灣早期磚燒文物特展」現場展出的茶壺、茶盤等。(記者鍾元/攝影)

【記者鍾元/台北報導】

「台灣早期磚燒文物特展」即日起至12月7日在台北市中山公民會館一樓展演廳舉辦,展出清末至台灣光復後期生產的烘爐、香筒、香爐、筷筒、茶壺、花器、甕、粿印、擂缽、灶椅、灶眉、神像、薦盒、瓦當、飼槽等等豐富的舊時文物。

「磚燒文物,古樸質實。」台灣懷舊文物聯誼會會長陳錫文表示,早期農村隨處可見,大至水缸、小到茶杯,範圍極廣,因泥土取得容易,可塑性佳,在石化業尚未發達的年代是常用材料,早期磚窯廠除了生產紅磚、屋瓦以外,也會燒製一些甕、缸、缽盆或筷子籠等產品,故有些磚燒文物風格獨特不具重複性。

台灣陶瓷文史工作室主持人陳新上在《台灣早期磚燒文物特展專輯》中說,台灣早期民眾用陶缽來儲水備糧,用陶甕來釀酒與醃製食物,用角缽來裝盛食物,用磨缽研磨米食,以花缽種植花木,以花瓶插花供佛。另外,與傳統民居相關的陶器,最常見的有屋瓦、地磚、壁磚、門臼,而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則有香爐、香筒、薦盒、燭台與神像。

台北市中山區區長林秉宗表示,台灣先民生活儉樸,講求實用而不奢華,這種生活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器具的工藝上。尤其歷經歲月的洗禮,磚胎素燒的產品,留下厚實、樸拙的美感,對照現在許多塑膠材質、易壞不耐用的製品,更顯獨特的思古幽情價值。

林秉宗提及,文化是根,也是生活之本。物質文化的具體就是器物,器物是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與歷史最重要的憑據之一。台灣的磚燒文物發展約由南而北,歷經3、400年,從最初的實用價值,到後來提升為觀賞藝術價值,都是無數的工藝匠師及藝術家的心血投入而成。磚燒文物取之於土地,用之於生活,十足反映台灣人民與泥土的情感,期望透過「台灣早期磚燒文物展」豐富多元的展品,讓民眾看見台灣早期文物的文化內涵與器物美學。◇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酒壺 沒蓋子也能用
2014年04月23日 | 10年前
舞壺弄葫 壺葫弄玄虛
2014年03月10日 | 10年前
桃園大溪 回味帽子歌后生活
2014年01月20日 | 11年前
台灣影城有喜 仿古婚禮逗熱鬧
2013年11月19日 | 11年前
動亂致數百文物失竊 埃及求助
2013年11月15日 | 11年前
耶路撒冷千年寶藏 拜占庭金幣出土
2013年09月16日 | 11年前
希臘博物館珍貴文物被劫
2012年02月17日 | 12年前
東京新年槌麻糬 體驗懷舊鄉情
2012年01月02日 | 1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