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鐘聲的迴響】 老師的小名叫阿德

文/阿德

國語課上到〈回到鹿港〉一文時,課文提到鹿港的「半邊井」之所以一半在牆內,一半在牆外,是因為以前鹿港的有錢人把井挖在牆腳下,讓沒錢挖井的人,也能來打水喝。我告訴孩子們,行善積德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統,人們都相信做好事會有好報,所以有能力的人常常會向課文中提到的「半邊井」一樣,與人分享希望為子孫積德、積福分。

我又說,老師的小名「阿德」就和這種傳統觀念有關係。聽完我的話,阿盛忍不住插嘴說:「老師你也有小名哦!」我笑著說:「老師也曾經是個小孩,當然也有小名。」我接著說,老師的小名叫阿德。老師的父親認為,他之所以能在台灣擁有一個幸福的家,都是因為祖先行善積德的原因。

老師的父親是中國大陸北方的大戶人家,中國北方到冬天時很寒冷,有許多窮困的人吃不飽、穿不暖。祖先一直在家後門發烙餅賑飢,並開放倉庫給窮人住,以幫助他們度過冬天。父親認為,因為祖先行善積德,所以他在對日抗戰期間能逢凶化吉。他常說,抗戰時他參加中國遠征軍,一天早上車隊出發到緬甸支援英軍。起床後他就覺得心神不寧,常不自覺看天空,彷彿會出現什麼事情。車隊出發後,他又不自覺地望了望天空,這時他發現日軍的飛機竟然出現在天空,準備掃射車隊,大家趕緊下車,以路旁的田埂作為掩護,因此逃過一劫。我父親每次講完這個故事後總是說:「還好祖先積德,否則………」所以他就把老師的小名取做阿德,希望老師一輩子都能行善積德。

聽完這個故事阿盛又問:「那我們也要與人分享、行善積德。」我聽了他的話欣慰地說:「當然了,做好事被幫助的人高興,你也會有好報的。」◇

延伸閱讀
【校園鐘聲的迴響】 淡泊的小英
2014年12月26日 | 9年前
重德是未來的資產
2014年11月18日 | 9年前
【校園鐘聲的迴響】 生命的復健
2014年11月13日 | 9年前
【校園鐘聲的迴響】 忠厚不蝕本
2014年10月28日 | 9年前
【校園鐘聲的迴響】 掃雞冠刺桐花
2014年08月29日 | 10年前
【校園鐘聲的迴響】 師生交流道
2014年08月18日 | 10年前
【校園鐘聲的迴響】 心境轉變環境
2014年08月12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