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治病

五行相生相剋。(Fotolia)
五行相生相剋。(Fotolia)

文/王元甫(振興診所醫師、中醫博士)

中醫是神傳醫學,更進一步講,中醫是「道家」醫學。因為傳「醫道」的神「上帝」,是屬於道家的;我們講醫道的這個「道」,也是道家的道;醫道的傳承過程是祕傳、單傳,也是道家的特性;中醫的原理也來自於道家。

中醫的原理,基本上就是陰陽與五行,就這兩項。透過陰陽的原理,我們調和人體的陰陽;透過五行的原理,因其有相生與相剋關係,就透過這來治病。中醫的陰陽與五行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知道這個「道」,在道家認為是宇宙的本體與宇宙運行的原理;這個道,先生出「一」,就是屬於這個無極;一再生「二」,就是無極再生太極,太極就分陰陽了,這個陽的話是天,陰是地;然後人就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所以說陽跟陰,天與地再生成人;天、地、人就是「三」,就是講的「三才」;然後三生萬物,所以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這樣來的。

我們這個地球上,就是因為天與地的作用,天行六氣(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地化五行,就生出木、火、土、金、水;所以我們剛才講的陰陽與五行就是由這樣來的。(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騎牛(維基百科)
老子騎牛(維基百科)

道家的太極圖、陰陽圖是一個球體,這個球是會轉的,不是靜止的,因為宇宙萬物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說陰陽它是互生的;而且陰陽圖中,這個白色部分就是屬於「陽」,黑色部分屬於「陰」;白色部分之內還有黑色的部分,就是「陽中有陰」;黑色的部分之內還有白色的部分,就是「陰中有陽」。陰陽兩個部分都剛好各占一半,這也屬於一個均衡;其實,人體生病的時候,就是不均衡了。所以說陰陽的關係,是一個相生相剋的關係;陰陽本身會互剋,例如陽氣多了,會耗損陰氣;陰氣多了,會耗掉陽氣,這是相剋的關係。但是陰陽之間還有一個相生的關係;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會互生,所以陰陽兩者一定要依附在一起,陰陽有很密切的關係。所謂:「獨陰不生,獨陽不長。」

所以單獨是陰或者單獨是陽都不可以的。陰陽決離、陰陽分開,就會帶來死亡;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絕離,精神乃絕。」陰陽要一定要互根、互生、互相調和,取得平衡;陰陽絕對不可分離,分離就會死亡。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將萬事、萬物分成五大類;五大類事物的關係就是五行關係,用此來說明萬事與萬物的相關性。木是綠色的,火是紅色的,土是黃色的,金是白色的,水是黑色的。五行之間有兩種關係;一個是相生,一個是相剋。所謂「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構成一個循環,所以造成了宇宙的一個循環,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五行之間還有一個相剋的關係,稱為「五行相剋」:木剋土、火剋金、土剋水、金剋木、水剋火;這個我們從一般事務的現象就可理解,例如要將金屬溶化要用火,要滅火要用水。中醫在治病的時候就是利用五行相生與相剋的關係來治病,這是非常重要的。舉個例子,如五行相生關係,如病人有肺病,若要補肺,有時不是直接去補肺,而要補土,因為補土可以生金。

五行相剋的關係,如木剋土,病人有肝病,就會剋脾土,就是說有肝病的人他的胃腸功能會不好,所以我們就先要補脾土,因為已經知道木會剋土,所以先補脾土,將脾的功能充實起來,以防止肝來剋這個脾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提到這個例子:「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運用「木剋土」的五行相剋原理。

「五行」是一個循環,它們相鄰的是「相生」,相間的就是「相剋」。這樣的循環關係,造成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就是這樣來的。看來中醫的原理好像很簡單,只是五行與陰陽;可是其蘊含著很深的學問,所謂:「大道至簡、至易」,原理看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它的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

中醫治病要「辨證」,利用四診與八綱分出病人的「證型」。一般來講,中醫治病就是「辨證論治」;先知道病人是屬於什麼「證型」,然後依照這個證型來治療。知道病人的證型就要透過四診與八綱的方法。所謂「四診」就是望、聞、問、切;就是我們要「望」病人的氣色;「聞」病人的聲音、氣味;「問」就是問病人的情形,他的寒熱、飲食、大小便情形,他的睡眠怎麼樣;然後,還有一個「切」脈,就是中醫的把脈。

那什麼是「八綱」呢?就是經由四診的方法來收集病人的資料,然後依此將病人分類,分出病人自己的「證型」。「八綱」就是在四個方面上的八個綱領: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例如說在陰陽總綱上,他是陰證或是陽證;他的病在表,還是病在裏;他是屬於寒證,還是熱證;屬於虛證,或是實證,這樣就可以把病人分類,得到他自己特有的證型,然後再依照這個證型去治療,這就是「辨證論治」的內涵。

「論治」就是依據病人自己的證型來治療。「辨證論治」是中醫特有的方法,在體質上必須分型,這與西方醫學對病人體質不需分型有很大的不同。「熱證」與「寒證」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證候與舌脈之象,所以治療上也完全不同。「熱證」表現出熱盛之象,所以治療上要「熱者寒之」,用寒涼藥,例如黃芩、黃連、石膏、知母等;而「寒證」表現出寒冷之象,所以治療上要「寒者熱之」,用溫熱藥,例如乾薑、附子、肉桂等。◇

 

延伸閱讀
中醫本自天上來
2013年09月03日 | 11年前
精氣神三寶的珍貴
2013年08月13日 | 11年前
精氣神是生命三寶
2013年08月09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