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手札--台灣船 》椰風蕉雨之島

(圖、文/記者禹海)

編者按:《旅人手札--台灣船》系列,係作家禹海行腳台灣,有感台灣400餘年來,歷經數度政權鼎革、歷史變遷,為記錄台島海洋文化與大航海時期台灣時代人物--鄭成功之事蹟而作。本系列共四回,敬請期待。


這些時台灣南都天氣一片晴好。

蔚藍天空下的安平內停泊了一艘仿古船,於旁堤內設有二頂臨搭遮棚,前棚坐著的是正聆聽志工解說,準備登船參觀的民眾,後棚則是方沿指引紅線進坐的第二批觀眾。

這艘墨底白字銜名為「台灣成功號」的仿古船,一般稱呼為「台灣船」,計分上、下二層,船長有30公尺,船寬7.6公尺,船深3公尺,內架有主桅與前後二桅,主桅高達28公尺,外觀巍然,色彩斑爛,峙勢碼頭一隅,而於南都麗日之下,船頭兩側的龍目正炯炯注視前方波波層層搖曳生漾的粼粼海水。 

時空變遷裡

台灣四面環海,有識之士自亦會生海洋文化之見,打從2005年展開「17世紀台灣船復原計畫」後,相關單位即積極籌備協調辦理,由內尋而外覓中,與當時台灣有所來往的地域、國家莫不納入咨益對象。其焦點之一是日本的松浦史料博物館。

位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的松浦史料博物館,為一宮城式建築,由松浦家族修建於1893年,內藏有極其豐富的文物與史料,是長崎縣最古老的博物館,1955年該家族將之捐獻給政府。我方人員即於該館所典藏1706年繪製的各國海船圖卷裡尋出了台灣船之原始圖形,而後即依其船隻形制、尺寸、彩繪、設備等諸項按圖索驥般一一複現,另為存留其間的過程,尚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記錄,俾便日後能向世界發聲。

概於時空變遷裡,無能復有昔時造船之巨大樟木,加之要因應近代造船法規,是以泊碇於安平港的台灣船所採的是以通融方式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而合宜之材質,期以在比重與收縮律上能臻達完善和安全。譬諸於龍骨與外板部分用南洋櫸木,肋骨為台灣相思木,甲板則使用柚木,另之於船帆部分則以多年生宿根植物薯榔做為染劑,因其具有抗紫外線功能,可減緩曝於日照的損壞。

傳承船工藝

縱觀台灣船的復原作業,可說銜合了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也由於透過實際的操作,更能驗證兩者間的正確及關連性,除了傳承了造船工藝,亦可云承載了技術工法和台灣歷史發展中的人文精神。

台灣船就在南都的流光瀲灩中,漫幻起了世人無限騁思的情懷。

隨著台灣船裡裡外外、層層波波的錯落與疊映,也湧漾激盪出了許許多多的前塵往事。

中國自宋朝以來,即有所謂的海洋文化觀,尤其是明永樂3年(西元1405年)明成祖命鄭和率船隊首下西洋,更開啟了海洋文化的顛峰,盱衡彼世,此舉非但超越了當時歐洲的航海事業,以其所促進區域社群互動與文化交流諸方面而言,亦非日後西方帝國主義之海洋文化所能相提並論。

海洋與移民

鄭和的航海精神,直接促進了彼時東南沿海地域的海洋瞻觀,一波波的移民由遂流向海外,也流向了台灣,而與之相隨的信仰文化亦如之遍布擴展流達到了新天地。

一袋隨身香火,一尊家鄉神明,一份無名憧憬,一雙堅毅眼神,護庇移民們渡過驚濤,涉那駭浪,讓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新子民,可以在異域裡安身立命,赴力開拓和經營。

由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推擠而出的台灣島嶼,位矗於西太平洋與南中國海的交會處,特殊暨顯要的地理位置,亦如流蜜一般,也成為各方的覬覦所在。

世紀湧風雲

早年南島語族的一支(註1),由亞洲大陸的東南地區渡海來台,續而由此逐躍四海,於各棲島落踵生根,開綻出了許多繽麗奇花。

世紀的風雲,如之推波,如斯助瀾,如此延延盪盪至而無能測知而譎詭的天邊海角。

於風雲延盪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近數世紀以降,台灣有了較多的文字記述,而其亦如海綿般,兼容並蓄了多元且豐彩的文化。

滄溟大地八方風雨裡的諸般因緣,就像風絮一樣,也薈萃在此椰風蕉雨之島。

1:南島語族分布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迄東非洲馬達加斯加,東達南美洲復活節島,橫跨諸大洋,人口數有二億七千萬人。

延伸閱讀
ITEX發明展 鄧鴻吉獲終身成就獎
2015年05月22日 | 9年前
半導體產業升溫 年產值估增5.5%
2015年05月20日 | 9年前
苦等半年 Nexus 6將在台開賣
2015年05月18日 | 9年前
美國3E賽 台灣國9生摘銅
2015年05月11日 | 9年前
「沉默」使台灣不沈默
2015年05月10日 | 9年前
楊黃美幸:讓中國人也享有民主
2015年05月07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