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上課淡定 教授嘆如「人形墓碑」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

大學生上課不愛發問,與老師互動趨近於零,不少大學教授認為,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就像是「立即且殘酷的裁判」,越來越多大學生上課表現得木然,就像「人形墓碑」般擺在教室裡,讓台上教授痛苦萬分。老師們提到,不一定要學生熱切發言,只盼從學生眼神中看見想學習的意願,這就能讓老師找回熱忱。

政大公企中心26日舉辦高等教育評鑑論壇,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題,邀請大學師生暢談大學課堂經驗。

課程設計以學生為本位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林從一認為,要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較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老師不一定扮小丑、說笑話才會受歡迎,設計課程應以學生為本位才是王道。

他舉例,過去有位老師開「應用文」通識課程,上課才10分鐘,全班睡倒3分之1,原本老師以為是自己教學內容不夠扎實,結果課越教越多、學生越睡越快。

最後他大砍課程內容,首先請學生提筆寫家書、貼上郵票寄回家給父母;二是帶領學生讀孝經。學生在課程中,學到應用文以外的生命教育,竟讓家庭關係大幅改善。

現場也有大學生分享,現在大學太過重視排名,重研究而輕教學,缺乏適才適所的教學環境,「就像是讓唐老鴨當校長,不管學生是兔子、鳥、還是烏龜,都得先學唐老鴨游泳。」

問題多反容易不受歡迎

經常出現在各社會議題的學生領袖,台大哲學系4年級的洪崇晏則談到,這與台灣教育從小塑造出,問題多的小孩不受歡迎,營造出這種槍打出頭鳥的社會氛圍,平時沒有發言的習慣,到大學突然要學生多舉手發問,實在有些強人所難。

學分數過重無餘力兼顧

不過他認為,台灣的學分數過重,通常1門課只有2學分,但是一學期可能至少要修滿25學分才夠,學生只為了補足學分數,以實驗課、討論課等為例,占4到6節課,但卻只算1學分,即使有心想要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算一算學分數以及所剩時間,很難有餘力去應付,建議可以從放寬學分標準開始,或許能提升學生參與討論的意願。

對於教授認為,學生上課沒反應令其痛苦萬分,洪崇晏說,除了教授教學模式需要改變之外,有些基本理論的課程真的「很硬」,教授不免會上到這些令學生認為無趣又無感的課,即使是台大學生,有時上不到一半,就有3分之1的學生倒地不起。

他就舉出,曾有一位教授在學期開始開門見山坦承,「我這門課真的很無聊,但如果你在一堂課可以好好聽10分鐘,保證受益良多」,洪崇晏幽默的說,有時教授也可自我調適,不一定是教授教的不好。◇

延伸閱讀
高鐵清明返鄉列車大學生5折
2015年03月29日 | 9年前
日大學生環台迷途 警伸援手
2015年03月06日 | 9年前
企業最愛大學生 台大跌出前3名
2015年02月13日 | 9年前
中共強推大學生休學創業遭批
2014年12月17日 | 10年前
休學創業 40%陸大生說yes
2014年12月12日 | 10年前
港府宣布擱置對話 學聯升級行動
2014年10月09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