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迷蹤派」
經過大英帝國一個多世紀的傳播,全球各地衍生出各個流派的「咖哩」文化來。雖然印度早期並沒有所謂的咖哩,但源於印度的咖哩延伸至全球,世界各地按自己的飲食習慣,將咖哩改造為適合本地人的味道,各門各派的變化不同。不管味道如何變化,其宗旨都是力求降服食客的胃口。
印巴式咖哩
在印度提到「咖哩」,大多指以肉汁或醬汁搭配米飯或麵包的一種主食。搭配咖哩的主食,隨著地方所盛產農作物的不同而改變。如西印度多配以玉蜀黍、栗等所造成的麵包;北方盛產麥子則多食麵包;南方或東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的廚房都有許多香料,但卻很少人使用咖哩粉,因為咖哩粉大都是要使用時才研磨,以保持新鮮的香氣。
泰式咖哩
將當地特產椰絲、椰漿以及香茅加入咖哩汁中,營造出湄公河流域的獨特風味,這恐怕是「泰式馬來咖哩」的最大特點。泰國咖哩分青咖哩、黃咖哩、紅咖哩等多個種類。其中青咖哩最辣,不習慣的人進食時容易流眼淚。
馬來式咖哩
而馬來西亞人更喜歡把椰絲、椰漿加入到咖哩菜式中,而且味道偏酸辣。馬來華人還將麵條放入咖哩湯內煮,配上黃豆芽、蚶(類似蛤蜊)、雞肉、豆角等,由於馬來咖哩麵稱為「laksa」,換成中文便稱為「叻沙」。
日式咖哩
喜歡學習吸收其他文化的日本人,更是將咖哩文化發揮到淋漓盡致。咖哩在17世紀江戶時代開始傳入日本,日本人採用法式菜常用的奶油炒麵糊(roux)來製作濃湯,在咖哩味的蔬菜內,加上小麥粉並製成糊狀,再配上米飯,就是「歐風咖哩」的由來。20世紀不少日本海軍士兵死於「香港腳」,引入「歐風咖哩」後病症全消。經海軍廚師的不斷改良,以不同艦船名稱命名的「海軍咖哩」,搭上沙拉、牛奶及水煮蛋等,風行日本各地。後來還發展為拉麵湯底以及咖哩麵包、咖哩丼等。
台灣咖哩
「咖哩炒飯」就是最明顯的「台灣咖哩」,是半個世紀日本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風味,台灣就有人使用咖哩粉炒飯,所以今天的「咖哩炒飯」就是台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