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一定要留在台灣唸書?
曾經獲得法國世界盃麵包大賽冠軍的台灣麵包師傅吳寶春,因其傳奇的故事而被喻為「台灣之光」,最近意外地引發了一場上學風波,讓許多人批評台灣教育體系過於僵化。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資格不符規定
3月20日台灣知名的雜誌《天下雜誌》,針對台灣知名的麵包師傅吳寶春,報導了一篇文章〈政大EMBA向吳寶春說不!〉,內容描述了吳寶春在聲名大噪後,所開的麵包店年營業額高達2億新台幣,有感於自己所學不足,想念EMBA(經營管理碩士),卻因台灣EMBA的申請資格有2個門檻:大學學歷,或持有甲級技術證照者需有3年以上的工作資歷,但吳寶春只有國中學歷,而台灣烘焙業最高只有乙級證照,沒有甲級證照,吳寶春自知兩者資格都不符,因而打了退堂鼓,轉而向新加坡國立大學提出申請。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招生簡章,雖然一樣規定要有「正規大學本科學位」,但在了解吳寶春的狀況之後,願意彈性處理,因而在3月12日派員來台對吳寶春「面試」(是面試還是招生說明,後來引起不同的說法)。
這篇報導引起台灣其他媒體跟進,開始猛烈批評對於吳寶春這樣擁有傑出成就,且有心向學的人,台灣的教育制度竟然連給他唸書的機會都沒有,反而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肯給吳寶春機會,讓他進行審查與面試;教育制度的僵化,加上「台灣不要的人才,新加坡搶著要」的這種批評,充斥於各個媒體的報導、評論與電視政論節目之中。
馬下令修改規定
眼見批評聲浪高漲,馬英九下令教育部檢討修改相關規定,要求「一定要把吳寶春留下來」,教育部也火速決定一週內召集各大學磋商,打算針對沒有甲級證照的行業,以持有乙級證照加上5年的工作資歷,作為同等學力的依據,來鬆綁相關規定。
吳寶春上學事件,讓教育部修改了相關規定,彌補了原先規定的漏洞,不管怎麼說,是件好事。但其中有些批評,可能有些過激,也過於民粹了。
一定要留在台灣
雖然在原來的教育制度下,沒有給吳寶春這背景的人一個入學的機會,是事實,也有可議與不完備之處,但追本溯源,吳寶春是想要去「唸書」,並不是要「移民」,吳寶春也沒有打算結束在台灣的麵包店,相反地,他唸書的目的,是想把自己的麵包事業經營得更好,就好像有些人選擇出國留學一樣,難道對於出國唸書的人,也要用「人才流失」的角度來看待?
更何況,吳寶春不斷嘗試以台灣各種在地食材,注入於他的麵包中,以這樣的精神來看,吳寶春就算去新加坡唸書,與新加坡產生更多的連結與交流,讓他的麵包事業有機會到海外拓展,也是件值得為他慶賀之事,但是馬英九下令「留住吳寶春」,與「台灣之光要留在台灣」的輿論,彷彿造成吳寶春「只能在台灣唸書,不能去新加坡讀書」的壓力。
別為我開先例
本來在積極準備新加坡國立大學入學審查的吳寶春,後來受訪時,不斷地重申說:「不要為我開先例。」另一方面在面對媒體頻頻追問:「是否願意留在台灣?」時,他只好回答:「若有機會,願意留在台灣。」
再者,如果吳寶春上學這件事,是倒過來發展;依《天下雜誌》的報導,政大內部曾為吳寶春是否具備「同等學力」的資格而開會研究。如果當時政大並沒有因為吳寶春資格不符規定而卻步,反而積極地幫吳寶春向教育部爭取放寬規定,最後教育部也像新加坡大學一樣,彈性處理,同意放寬規定,讓吳寶春得以入學念EMBA。
假設事件是這樣的發展,以目前台灣的媒體生態與政治環境,會怎樣報導或是看待這件事?會不會有人以另一個角度批評說:「吳寶春是特權入學,教育部對其大開方便之門?」
當我以這樣的問題,與幾位媒體朋友討論時,所得到的答案,竟都是:「一定會!」
有一位媒體朋友以導演李安在台中市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為例說,台中市政府補助李安拍片,都被市議員質疑:「為何台中市政府要補助李安這麼多錢?」、「為何補助了李安,但少年Pi影片中,沒有台中市的地標湖心亭出現?」進而判斷,以目前台灣的政治與媒體生態,教育部若是在被媒體報導前,就積極地「彈性處理」,恐怕贏得的不是掌聲,而是罵聲。
不管怎麼說,吳寶春唸書事件,正面的意義,至少是讓教育部檢討修改了現行規定的不足,讓吳寶春有機會可以在台灣唸書,至於吳寶春最後會去哪裡唸書,就讓他自由選擇吧!——轉自「BBC中文網」(受限篇幅 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