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鼻塞?小心鼻息肉作祟

文/李郁玫

長期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及鼻涕倒流,偶而還伴隨咳嗽、頭痛、發燒或嗅覺低下,若是就醫求助卻遲遲未改善,甚至病情更加嚴重,有可能罹患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疾病。

一位58歲男性患者,主訴右側鼻孔長期鼻塞,不時還有右側臉部腫脹感與膿鼻涕,偶而有血性鼻分泌物與流鼻血,且在感冒時症狀更嚴重。近日因一次劇烈打噴嚏後,發現右側鼻孔突出一個拇指大小的腫塊,呈暗黃色且佈滿血絲,並將右側鼻孔完全塞住,因此速至耳鼻喉科就診。經詢問病史後,先做X光及鼻竇內視鏡檢查,再安排鼻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病患隨即接受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並清除鼻竇膿性分泌物與打開阻塞的鼻竇開口,術後輔以抗生素治療及定期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徐欣健表示,鼻竇炎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疾病,一般症狀為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長期咳嗽及頭痛等,偶而伴隨發燒還有嗅覺低下,當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目前大致可分為三類:
1. 慢性鼻竇炎無合併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osis, CRSsNP)佔60~65%。
2. 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osis,CRSwNP)佔20~33%。
3. 過敏黴菌性鼻竇炎(Allergic Fungi Rhinosinusitis,AFRS)佔8~12%。

根據臨床統計顯示,美國每年慢性鼻竇炎影響12.5%人口(約3,100萬人),台灣罹患率約15~20%,也就是說,大約每5~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鼻竇炎。徐欣健說明,慢性鼻竇炎常起源於竇口鼻道複合體(Osteomeatal Complex, OMC),也就是大多數鼻竇的共同開口受阻塞,則會發生鼻竇炎情形,病因是由多種導致鼻竇慢性發炎的因素或疾病引起,鼻息肉即為其中之一。

若患有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局部檢查及鼻竇內視鏡檢查會發現鼻黏膜紅腫、膿鼻涕及鼻息肉,口咽腔也會發現鼻涕倒流現象。徐欣健提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治療首選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目的是清除鼻息肉與保持鼻竇開口暢通,以及維持正常的鼻竇生理功能。

鼻竇內視鏡治療有以下優點:
1. 減低病患痛苦
2. 減少住院時間及開支
3. 減少不必要的臉上切痕
4. 維持正常鼻竇生理功能

通常施行鼻竇手術治療後的效果都相當不錯,術後若無不正常出血,隔天即可出院。徐欣健呼籲,民眾若有長期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或長期咳嗽及頭痛,應盡速至耳鼻喉科門診求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中醫可根治鼻塞
2014年01月07日 | 11年前
鼻塞小毛病 病因不能小看
2014年01月06日 | 11年前
冬天鼻子過敏
2012年01月08日 | 1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