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戰略攻防 美擬後年限制中國供應
隨著地緣政治角力升溫,稀土從產品原料升級為美中博弈下戰略籌碼。群益分析,美國基本上確立了與中國稀土的脫鉤路徑,力拚2027年優先確保國防供應鏈自主,進而帶動商業市場的結構性重組。
群益金鼎證券26日舉辦「美國稀土戰略論壇」。中國今年10月對稀土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儘管川習會後達成暫緩一年的共識,但也揭示全球稀土供應鏈將成為美中角力的核心戰場。
群益投顧資深研究員黃鵬睿指出,稀土是17種化學元素統稱,難以單獨分離與提煉,它擁有獨特的光、電、磁及催化特性,能應用於手機、電動車、雷達,甚至是飛彈和戰機,相當於掌握稀土,就掌握科技產業的命脈。他說,美國國防部已設定嚴苛目標,規範國防採購系統自2027年1月1日起,限制採購中國開採的稀土,受影響項目涵蓋釹鐵硼磁鐵(NdFeB)、釤鈷磁鐵(SmCo)等關鍵材料。
這項時間表突顯美方「國防先行」的戰略邏輯。黃鵬睿分析,目前美軍F-35戰機、維吉尼亞級潛艦及各類導彈系統,每年約需消耗3千至4千噸稀土,待軍用需求產能穩定後,再逐步擴散至電動車與高科技電子產品等商業領域。
由於中國長期掌握全球稀土產業鏈主導權,從開採、分離到磁體製造市占率分別高達70%、85%與90%。不過,黃鵬睿指出,這樣的格局正在轉變,美國積極拉攏澳洲、日本等盟友構築「非紅供應鏈」。
澳洲萊納斯稀土(Lynas)目前是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分離與精煉商,供應全球約10%的需求。黃鵬睿說,Lynas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借鏡「日本模式」。2010年中日釣魚台爭議引發稀土禁運危機後,日本積極投資Lynas以分散風險。
他認為,儘管Lynas在美國廠建設面臨許可延遲等挑戰,但位於馬來西亞的加工廠已成為非中陣營中,唯一具備鏑(Dy)、鋱(Tb)等重稀土商業化生產能力的關鍵節點,後續應緊密關注。
對台灣產業目前影響有限
對台灣產業衝擊,黃鵬睿表示,目前影響有限,但是否未來關鍵礦物,會像現在AI記憶體需求讓價格暴漲,還很難說,但美國總統川普、中共黨魁習近平明年還有幾波會面,不排除稀土仍是雙方談判的議題和考量關鍵。
貝萊德iShares ETF業務副總經理莊筑豐指出,在AI發展和能源轉型加速的背景下,採礦業重新展現強勁成長力道,銅、鎳、稀土等功能性金屬已從追逐週期轉向結構性再定價。
展望未來,莊筑豐認為,稀土產業將不再是中國獨霸局面。隨著美國、澳洲、日本等國加速布局,全球稀土供應鏈正朝多極化發展。他認為,AI基礎建設、能源轉型、電動化相關金屬也是未來產業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