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外遷自保 中國大批生產線移至東南亞
中國經濟持續惡化,在美中貿易摩擦加劇、訂單減少與外資收縮下,不少企業為維持生產,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將產線轉往東南亞。
出現重組的產業鏈,多屬勞動密集型與中低技術類型,部分能源密集型產業鏈則向中亞延伸。浙江省商會王先生表示,近五年企業外遷趨勢加快。「今年前十月,至少六十多家企業因為接不到訂單,把企業搬去越南或者馬來西亞,包括商會不知道的,實際數可能超過一百家或者更高。有企業老闆常年在歐洲和東南亞,遠程管理國內工廠生產,有些人已拿到歐洲某小國護照。」
中共數據顯示,今年前6月,新設外商企業3萬14家,年增約11.7%;同期實際使用外資4,232.3億元人民幣,年降約15.2%。前三季新設外商企業4萬8,921家,年增約16.2%;實際使用外資5,737.5億元,年降約10.4%。
早期布局東南亞的企業
在浙江湖州經營機器零件的負責人趙志說,「部分同行企業從2018年起在越南河內與海防設立工段,承接來自歐美的訂單。」他說,疫情之後部分客戶要求將供貨點分散,他的公司在2023年啟動海外組裝工廠計畫,目前已投產。
義烏飾品出口從業者王小姐說,部分原客戶將訂單轉往東南亞代工廠,她將簡單工序轉移至越南平陽省,複雜工序仍放在義烏。「新建產線以組裝為主,原材料與模具仍在浙江生產。」
外資訂單減少促使供應鏈外移
被稱為中國「紅色資本家」的榮毅仁家族的成員方先生說:「浙江企業遷移外國,主要因為客戶要求在不同國家設置生產點。比起中國,當地土地與用工成本相對可控,但物流週期不如中國短,需要重新協調。」
他說,外商訂單減少不限於浙江,江蘇、廣東等工廠都遇到同樣問題。「這一波貿易戰影響整個產業鏈,外資企業撤離的情況在部分行業也很明顯,還有許多上下游企業倒閉,供應鏈被切斷。」多家原在寧波周邊設廠的日韓企業已減少在中國採購比例,並要求供應商在越南與泰國設點才能續單。
江蘇蘇州、崑山受訪者說,外資企業在調整布局時,會評估訂單量與外遷比例。一名崑山電子零件供應商說,工廠去年收到三家客戶生產調整通知,部分訂單被轉往越南與泰國。
崑山一名機電代工廠負責人說,自2022年起歐洲訂單減少,客戶提出需在多國設置可替代產線,因此在泰國大城府設廠。「設備與設計仍由蘇州總部提供,泰國工廠承擔中間工序。」他說,近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減少。「一些原本長期依賴中國供貨的跨國企業已將部分訂單轉向越南、馬來西亞與印度。中企不得不在外國建新廠,不然拿不到訂單啊。」
越南承接中資製造產能
越南承接來自中國的紡織、電子組裝、家居與運動鞋行業,新建產線集中於越南北部工業區。越南同奈省台商黃先生說:「中企在當地投產後,裝配人員招聘速度快,但關鍵設備調試仍由中國人完成。這些中國工廠在越南落地,是為了縮短對歐美市場出口時間,也為分散不確定性。」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今年7月,越南自中國進口約1,014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約40.2%,為最大來源國。根據越南貿工部資料,今年外資仍主要流入加工製造業。過去數年間越南製造業出口比重上升,相關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
柬埔寨承接服裝加工
《中國財經》記者陳先生表示:「柬埔寨服裝加工區域集中在金邊附近康波克春省。中企投資多以合作形式,由中國持股,原料從浙江與廣東採購,也有浙江紡織廠遷移到柬埔寨。」他說,印尼吸引的是資源型與能源密集型企業,鎳礦冶煉與材料加工規模較大,「有國企,也有民企將部分冶煉環節放在印尼,再出口歐洲和美國。」
柬埔寨統計,去年底營運大型工廠超過2,400家,主要集中在金邊及周邊省份。工廠布料、輔料與設備主要從中國與越南進口,供應結構與前幾年變化不大。
在印尼鎳冶煉領域,投入的中企除了民營公司,也包括中共國企。非營利組織C4ADS報告指出,中企控制印尼約75%鎳冶煉產能,部分企業具政府背景。研究估算,中企在印尼十餘年累計投資約600億至700億美元。今年8月,印尼主權財富基金與中企簽署鎳加工中心合作協議,投資約83億美元。
產業鏈向中亞延伸
陳先生披露,中國產業鏈正向中亞延伸。「哈薩克與烏茲別克吸引化工、建材和金屬加工企業。中企在當地生產基礎材料,透過鐵路運往中國西部。」他說,部分高能耗行業「偶爾遇到抗議,如哈薩克居民抗議中國石油企業污染環境」。
至2023年,中國對哈薩克累計投資約253億美元。據研究機構數據,在中亞地區,今年上半年中國主要投資哈薩克,金額約230億美元。資料顯示當地共超過224個中企,總規模約664億美元。
中國沿海地區部分企業縮減生產線後,中低技能工作減少。勞工援助NGO成員姚先生說,深圳與東莞多家工廠關閉,求助工人增加。「一位在鞋廠工作十七年的湖北工人說,工廠把裝配線遷到越南後,他被調到倉儲,他要求公司按《勞動法》補償,被拒絕。」
學者:製造業外移成長期
浙江學者蘇昊說,最近在商店看到一些商品產地已不是中國。「同品牌貨物可能來自越南、印尼或墨西哥。」他表示,中國製造業遷移的關鍵在供應鏈重組,企業依據勞動力結構、原料來源、能源成本與市場路徑安排生產,「中國經濟回不到過去了。」
中國製造業外移出現長期特徵,沿海工廠縮減、產能轉往境外、內陸自動化提高,形成新的生產格局。蘇昊說,他所看到的變化不止於商品產地,而是整個供應鏈的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