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殖民下的當代視野 國美館雙年展「黑水」開展

參展藝術家李立中帶來第1場的《大肚王國》講述表演。李立中透過全新創作編劇,搭配大肚王國古地圖及臺中相對地景、鴿籠、麻布袋等17世紀日常生活物件。(記者黃玉燕/攝影)
參展藝術家李立中帶來第1場的《大肚王國》講述表演。李立中透過全新創作編劇,搭配大肚王國古地圖及臺中相對地景、鴿籠、麻布袋等17世紀日常生活物件。(記者黃玉燕/攝影)

【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

睽違3年,文化部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15日在國美館開幕,本屆雙年展以「黑水」(Black Water)為題,企圖透過解殖批判的視角,質疑與修正過往以大陸中心、政權變遷為主的史觀,藉由當代藝術創作的靈活想像,嘗試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討論臺灣主流藝術史的限制,理解當代臺灣的全球定位。

郭佩奇《粉紅軍艦》系列結合家族故事與AI技術,進行跨時空的影像創作。講述粉紅軍艦因二戰而生,轉手來到台灣的旅程。郭佩奇《粉紅軍艦》系列結合家族故事與AI技術,進行跨時空的影像創作。講述粉紅軍艦因二戰而生,轉手來到台灣的旅程。(記者黃玉燕/攝影)

 

展場共規劃3大子題,由31位(組)藝術家呈現37組件作品,其中7組件為全新委託製作,而多數參展作品亦曾在國際影展、電影獎及藝術節獲獎。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策展主題「黑水」,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反思,更是一種對自我和未來的追問。

 

國美館長陳貺怡強調,今年臺雙展與過去幾屆的不同之處,不僅參展藝術家都是臺灣藝術家,主題亦聚焦於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書寫。從資深藝術家陳界仁到年僅26歲的藝術家蔡昱廷,展現了不同世代與不同族群的藝術家對臺灣歷史的獨特觀點。本屆雙年展由賴駿杰統籌,他長期關注臺灣歷史的黑暗面,試圖改變美術史的書寫方式,更多關注原住民文化、多族群、跨國流動等議題的研究,帶來全新的視角與深刻反思。

許家維《和平島故事》拍設地點是基隆和平島擁有88歷史的造船廠。許家維《和平島故事》拍設地點是基隆和平島擁有88歷史的造船廠。(記者黃玉燕/攝影)

 

策展人賴駿杰指出,「黑水」除了直覺地讓人聯想到「黑水溝」,象徵臺灣早期移民渡海來臺的危險艱難,除強化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族論述,從時間論述上,也能推回海權帝國擴張的第一波殖民時代,而空間上,則能觸及現代資本主義在全球流動的世界框架。黑水溝更像一道想像的精神屏障,劃出了臺灣與世界(特別是對岸中國)的歷史鴻溝。這座多山環海的島嶼流淌著南島語系原住民、墾殖移民後代、殖民地出生的一代,以及當代的移民群體等不同身分的生命經驗。

 

國美館指出,參展作品所延伸出的表演與活動,包括參展藝術家李立中帶來第1場的《大肚王國》講述表演。李立中透過全新創作編劇,搭配大肚王國古地圖及臺中相對地景、鴿籠、麻布袋等17世紀日常生活物件與鴿子演員,引領觀眾重返大肚王國歷史現場,揭示一段可能自史前時期即存在,且歷經大航海時代、明鄭乃至清領時期,活躍在現今臺中一帶的原住民政權與殖民者接觸的歷史。

馬躍.比吼《被罵「死原住民」之後》。馬躍.比吼《被罵「死原住民」之後》。(記者黃玉燕/攝影)

開幕式由參展藝術家李慈湄及匈牙利藝術家商若飛(Zsofia Samodai)帶來視覺、聲音與行為儀式的全新組合表演。「黑水—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展出至2026年3月,相關表演、座談會、專家導覽,環繞在「黑水」的核心關懷,邀請民眾從水的意象開始,設想重寫歷史的可能。


陳雯俐《在海的另一邊》。陳雯俐《在海的另一邊》。(記者黃玉燕/攝影)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