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頒總統科學獎 盼30年再添3座諾貝爾獎
總統賴清德11日上午出席「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親頒獎座予生命科學組得主梁賡義院士與工程科學組得主葉均蔚院士,肯定兩人在生物統計與高熵合金領域的卓越成就。他感性的說,兩位院士的故事證明「只要對未知保持熱情與好奇,並堅持到最後一刻,成功終將屬於我們」,並期許未來30年內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至少再添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賴清德首先向兩位院士表達最誠摯的祝賀。他指出,「總統科學獎」自2001年設立至今已邁入第13屆,歷屆得主都以熱誠投入學術研究,為台灣科研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他特別提到,梁賡義從小熱愛數學,大學時期在同學紛紛考慮轉系時,他仍堅定投入統計學研究,最終提出劃時代的「廣義估計方程式」(GEE),為統計方法學帶來重大突破,並深刻影響臨床與公共衛生決策。無論是科研、人才培育或公衛政策,梁院士總是鍥而不捨、勇往直前,疫情期間更在快篩、藥物與疫苗研發上貢獻卓著。
談到葉均蔚院士,賴清德讚他是「高熵合金之父」,是全球前2%的頂尖科學家。30年前,他提出顛覆傳統的高熵合金構想,儘管曾被質疑「觀念錯誤」,仍不放棄、不退縮,一步步實驗與驗證,開創全新材料科學典範,帶動全球高熵合金研究風潮。如今,高熵合金已廣泛應用於智慧機械、綠能、生醫、國防及太空科技等領域,「他的堅持,改變了整個材料科學的面貌。」
賴清德引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名言:「在事情完成之前,一切都看似不可能。」他說,兩位得獎者的故事證明,只要對未知世界懷抱熱情與好奇,從基礎研究做起、堅持不懈,成功終將屬於我們。「科學如此,人生與社會各領域也一樣。」
賴清德指出,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69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六,創近10年最佳成績,其中「科學建設」列全球前五,「每千人研發人力」更高居世界第二。「這是無數科學家、教育者以及政府與民間長期攜手推動科學教育扎根的成果。」
他說,政府未來將持續深化基礎科學教育,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與研究中心發展。
「台灣橋梁計畫」啟動 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
賴清德也提到,10日啟動的「台灣橋梁計畫」由台灣大學與中研院共同主導,攜手全國十所頂尖學術機構,將從今年起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透過公開演講與小型討論,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政府將繼續加深台灣與世界的合作連結,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知識創新的樞紐,結合民間力量培育人才,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讓台灣為世界科學發展做出更多貢獻。」他說。
賴清德最後表示,台灣在科研上具備深厚實力與人才潛能,他希望未來30年內,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至少增加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天在座的兩位,就是最有潛力的候選人。」
他再次恭喜梁賡義、葉均蔚兩位院士,也感謝家人與同仁的支持,「正因為你們的奉獻,讓台灣科學持續前進,並為全人類福祉帶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