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計畫 邀31諾貝爾獎得主訪台

總統賴清德10日出席「台灣橋樑計畫」開幕式並致詞。(記者宋碧龍/攝影)
總統賴清德10日出席「台灣橋樑計畫」開幕式並致詞。(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等12所學術機構合推「台灣橋梁計畫」正式啟動,首場講座10日登場。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灣正積極走向世界,盼搭起台灣與世界合作的橋梁,並以此為契機深化高等教育,為台灣培育更多諾貝爾獎得主,為世界和平、繁榮、永續做出貢獻。

為推動台灣與國際頂尖學術界交流,中研院與國內12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台灣橋梁計畫」,預計於2025年至2026年間,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舉行演講與學術交流活動,10日在臺灣大學舉行開幕式暨首場講座。

「台灣橋梁計畫」首場講座邀請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石墨烯之父」之稱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者蓋姆(Prof. Sir Andre Geim)蒞臨演講。蓋姆以發現「石墨烯」聞名,石墨烯兼具極高強度與優異導電性,被廣泛應用在電子元件、能源與醫學領域。

3領域為世界變局尋最佳解方

身兼「台灣橋梁計畫」榮譽主席的賴清德致詞時表示,當前世界變化不斷,面臨地緣政治衝擊、極端氣候風險、供應鏈重組等關鍵議題,唯有透過不斷對話,讓科學、教育、外交3個領域攜手並進,才能為世界變局找到最適切解方。

賴清德表示,接下來7個月內將有31位諾貝爾獎得主陸續來台,以公開演講、小型討論等多元形式與台灣師生交流,不僅是知識的盛宴,更是台灣與世界學術社群接軌的重要里程碑。

他表示,台灣的大學不只是學習的場所,更是知識創新的全球夥伴,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國際連結與人才培育,「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已進入第二期,近10年來,台灣學術論文被引用比率持續攀升,顯示台灣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打造跨國科研與創新新引擎

賴清德說,在國際合作方面,教育部也支持由臺大與其他12所學校組成的「國家重點領域國際合作聯盟」,自2023年聯盟成立以來,台灣已與美國、歐洲、日本等頂尖大學系統建立穩固夥伴關係,促進了青年學者、學生的互訪與研究交流,讓台灣成為全球人才流動的重要節點。

賴清德表示,今年8月教育部啟動「國家重點領域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已在5所大學設立6個研究中心,聚焦人工智慧、生醫、資通訊、量子與海洋科技等前瞻領域,成為跨國合作與創新引擎,帶動台灣成為全球科研與技術發展的樞紐。◇

延伸閱讀
「地表最強戰車」M1A2T成軍
2025年10月31日 | 14天前
賴清德首表態:反對推進統一
2025年10月29日 | 16天前
未禁廚餘養豬 因多數縣市不贊成
2025年10月24日 | 21天前
賴清德:以行動實踐循環經濟
2025年10月23日 | 2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