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房票政策 分析:房子賣不動
近年來,中國各地房價暴跌的消息此起彼伏。作為中國經濟龍頭的上海,其房地產市場同樣未能倖免。面對巨大的去庫存壓力,上海市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近期推出「房票」安置新政,業界普遍認為,這再次證明上海的房子賣不動了。
上海的「房票」制度最初於去年在金山、青浦、嘉定等郊區落地試點,如今連中心城區也開始實施,位於市中心的徐匯區,在江南新村的舊城區改建方案中,正式增加了「房票獎勵」一項。
補償方案規定,被徵收人選擇貨幣補償方式後,以「房票」方式給予每平方公尺2千元(人民幣,下同)的獎勵。該「房票」適用於全市範圍內的新房和二手房,但只能使用一次,而且限制了使用時間,只能在2025年1月22日起至簽約期結束後18個月內的買房者可以使用。
上海財經大V「梅大師」對此直言:「這再次證明了上海的房子賣不動了。」他表示,過去郊區房票限制在本區內購買,流動性差。而且那些地點都是遠得「嚇死人」的地方。而徐匯新政的「全上海通用」儘管金額相對房價只是杯水車薪,但「好過沒有」,且具有較大的誘惑,目的是鼓勵動遷戶(建築物被拆除的搬遷戶)將補償金用於購房而非持有現金。
「梅大師」分析,徐匯區推出房票,核心原因仍是房市疲軟。他認為,當前許多動遷戶拿到現金後,選擇「持幣觀望」,預期房價會繼續下跌,打算「等跌到底之後再買」。這種觀望情緒導致:越是拖延,房價越跌;房價越跌,越沒人買,形成惡性循環。而「房票」的本質就是一種強迫資金回流房市的工具。
房票背後的強制邏輯
資金鎖定與「無形迫害」
上海市民對房票獎勵買房政策深惡痛絕。定居在香港的吳女士對《大紀元》透露,在房價持續暴跌下,她的多位親戚在上海和深圳購買的豪宅已經變成負資產,導致他們身心受創。
吳女士的上海朋友陳先生認為,房票制度是一種「邪惡」且「缺德」的做法,因為它實質上構成了對個人財產的「無形控制和迫害」。陳先生認為,房票通常設有一兩年的購房期限,過期則作廢,形成強制性的消費壓力。他表示,在市場一致預期房價會繼續下跌的背景下,這種政策是將動遷戶的補償金「套牢」在持續貶值的房地產資產中,是一種變相的「剝削與壓榨」。
另外,房票的面值遠遠不夠在市區購買同等品質或滿意的房產,甚至連買郊區房都要動遷戶自己「貼錢」,這讓他們覺得在房價下跌時被迫高價接盤,制度「最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