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老人林經甫 三力五感活出玩美人生
 
                80歲的林經甫,是臺灣與國際知名的高齡模特兒。他在舞臺上奪目吸睛、氣勢逼人,令設計師與時尚界嘖嘖稱奇。在完成紐約、倫敦時裝週的走秀之後,胸懷壯志的林經甫揚言還要征服巴黎與米蘭的舞臺,不設限的人生與超越的思維,使林經甫成為「優雅老化」的最佳代言人。
林經甫的光芒其來有自。多年來,他跨足醫療、文化、社會等運動推廣,深耕臺灣。以服務奉獻為熱情的他,是仰望醫聖濟世原則的醫師及協和婦女醫院院長、弘揚偶戲與本土藝術,捐獻多年珍貴收藏的文化保存者,更是早在十多年前就預見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的困境,以完整的「腦力、體力、社會力」及五感——「色、聲、香、味、觸」抗老先鋒。
2025年,臺灣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從14%(高齡社會)到20%(超高齡社會),法國花了126年,臺灣僅僅花了7年,老化速度堪稱全球第一。然而比起老化速度,更令人擔憂的是健康晚景。根據研究,臺灣與日本的情況十分相仿:人民平均壽命高達80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歲,也就是老人到臨終之前,會有7~8年的時間處於「失智」、「失能」,「慢性病纏身」的情況,這是任何人都不樂見的悲慘老年。
多年來,相信生命須如夏花之絢爛的林經甫,以醫學背景與自身經驗推廣「優雅老化」的觀念,希望能預防「老年症候群」的發生,降低高齡者臥床的時間。而啟發他走上抗老與維護生命尊嚴的議題,是他親愛的雙親。
名門閨秀與醫界先驅世家
林經甫的父親林柳新,12歲赴日求學,早年在東京送報、賣納豆,辛苦完成東京日本大學醫學院博士,歸國後在臺北帝國大學完成理學博士,人格與學養俱是一時之選,對婦產科研究有創造性的發現。他歷任四所公立醫院院長,對臺灣的醫學教育貢獻良多,在醫界聲譽卓絕。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外省籍執政團體中,林柳新是少數本省籍院長,在國民政府遷臺之後,成為本土「日系醫生派」與前來接收臺灣醫療體系的「北京協和派」之間,化解矛盾的橋梁。林經甫回憶: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父親會講國語。可能因為他在東京有和華人接觸的機會,因此在白色恐怖以後,能夠把臺大這裡都是說日文的,和北京那邊都是講國語的人和資源整合起來。這是我爸爸很大的貢獻。」
母親石錦華家世顯赫,是臺灣第一位哲學家與思想家李春生的曾孫女,曾留學日本東京女子專門學校。家境優渥的她,娘家的房子多得算不完,寧夏路住家將近500坪,有許多傭人伺候,她卻甘願為愛跟隨先生白手起家,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名門千金。幼時母親的慈愛與父親的嚴格形成對比,也造就了林經甫生命的完美平衡。
「父親如果要懲罰我不吃飯,他也一定不吃飯,這就是身教。」他回憶道。母親雖然疼愛,甚至會在父親責打時擋在身前,但父親的要求卻是嚴格不容妥協。
五分鐘訓練守時感受溺愛幸福
可能受日本教育影響,林父的管教非常嚴格、重紀律。小時候只要林經甫遲到,父親會將他趕到門外,要求五分鐘後才准進門。這種「五分鐘的訓練」,讓他對「守時」的觀念有著戰戰兢兢的敬畏。
有一次,因為他分內的事沒做完就去參加童軍活動,活動結束回到家,林父立即要他立正站好,隨即用剪刀剪斷他衣服上的童子軍徽章,並大聲喝斥:「如果你連基本的紀律都做不到,那還求什麼?!」那一刻,他明白了紀律不只是自律,更是對團體與身分的尊重。
憶起幼時經濟拮据的大時代,他說:「兩、三歲時,母親會從榻榻米下拿空瓶子、舊報紙去賣,換來買菜的錢。」即便如此,母親仍盡力給孩子最好的照顧,讓他感受到被「溺愛」的幸福。「人生有一個人那樣疼你,是很重要的事。」林經甫說。這份愛讓他在嚴格規訓之外,依然懂得體恤他人,日後也承接父親的大愛,成為家族與社會的支柱。
林經甫自小就展現出超常的冒險精神與領袖風範。小學二年級的他就自告奮勇,參加YMCA(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烏來露營,即使同伴都是初中年紀,也絲毫不顯畏怯。就讀建中時期,因國文老師用大家都聽不懂的四川話講課,還喜歡體罰學生,林經甫因此帶領同學集體罷課,被學校開除,但他仍舊緬懷當時將北大自由風氣帶到建中的賀翊新校長,說那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如今回想起來,外表威權嚴謹的父親,體內也流淌著自由奔放的熱血。「我對人一視同仁,不會因為派別或背景而排斥。」這份態度源自父親在白色恐怖時代的堅持。當時的林柳新不喜專制,卻也深知風險,總叫兒子定期到衡陽街的小攤買雷震所主辦的《自由中國》雜誌。「我不知道為什麼他不自己去買,但他一定要我去,每一期都要買。」這份對民主的默默關心,也讓林經甫意識到,道德倫理與堅守原則遠比仕途與權勢更重要。
在父親的指點下,林經甫走上從醫的道路。父親叮嚀他:「你有領袖氣質,但你絕不能當官。」這句話讓林經甫終身銘記:領袖不是官位,而是帶領群眾幸福的影響力,是在團體中守護正確價值的那個人。
父親體貼,是生命勇者
29歲那一年,林經甫的父親溘然長逝。當時林經甫已是忙碌的住院醫師,推斷父親致病原因是肝癌。然而家人從知道他生病到離世,僅四、五天而已。之前父親毫無異狀,忙碌依舊。後來他嚴重咳血,送醫前對林經甫說:「もう終わり」,意思是「到此為止、結束了。」彷彿宣告自己奮力燃燒到最後一刻,已達人生終點。
林經甫的大姑說,父親強忍病痛且不願驚動家人,是父親對家人的體貼;二堂哥說,這是一位生命的勇者,才將死亡視作一件普通自然的事,他驚歎,「沒見過這麼冷靜的人。」然而林經甫認為,這很適合父親的期待與性格,正如他墓誌銘所刻:「人生誰長誰短,最後總有終點;希望、努力、快樂,務必要活得充實精采。」
此後林經甫忙碌於婦產科醫院,成為協和婦女醫院院長,是許多官員及大使館夫人指定接生的名醫。有感於身體負荷過大,40歲之後轉管理職,開始推動醫學教育。1970年代,林經甫創辦《嬰兒與母親》雜誌,將醫學知識普及化,讓更多家庭獲得可靠的育兒資訊。這份刊物至今仍被許多當年的母親懷念,成為臺灣親子媒體發展的先驅之一。
秉持這種關懷精神,他先後創立出版社、藝術文化基金會、偶戲博物館與偶戲劇場,致力推動臺灣本土文化,也是當時社區營造、國會改革的推手之一。這些經歷不但豐富了林經甫的人生,也為臺灣增添更多色彩。
三力五感優雅老化第三人生覺醒
然而2008年,也正是林經甫63歲那一年,如同晴天一聲霹靂,一向是家中穩健砥柱,忙碌、風趣且強健的母親,突然在90歲時中風,插管臥床十餘年。對林經甫來說,母親的倒下既是巨大的痛苦,又是慈悲的啟示。面對生命的無常,他開始思索「過度醫療」以及「生命尊嚴」的問題。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他,開始健身、改變飲食習慣,用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生命。
自從母親的名字列入教會關懷代禱名單之後,林經甫注意到:原來身邊竟然有那麼多的長者面臨失能衰老的困境!凡事追根究柢的他,開始研究臺灣老人問題與教友Steve到日本YMCA取經,獲取日本照護執照後,將他們的「熟齡運動」帶回臺灣,在中山教會首先掀起一波強身健體的熱潮,之後推廣到其他據點。
林經甫說,「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實驗群。我們澈底執行日本的這套課程,並且用玩耍的方式,讓這群老人的肌力增長起來。」他強調這套運動首重安全,對老人訓練肌力很溫和,又非常有幫助。不知不覺,參加的人數從3、40位增加到100多位,吸引中正大學的高齡教育研究中心參與研究之外,臺北市社會局長參觀之後,也想推動這套方法。
但是這卻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老人臥病的困境。林經甫投入研究後,發現臺灣老人臥床比例最高的是失智症,其次是中風,接著是肌少症的跌倒後遺症。他苦心思索,要預防這些情況,還老人健全、幸福的生活,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實踐「三力」:增強老人的「腦力」、「體力」、「社會力」。三者並行能保證老人處於最佳晚景狀態。
- 腦力:老人失智症是造成臥床的第一原因,因此要活絡思考,不斷學習,避免退化。
- 體力:為了預防跌倒或是肌肉、脊椎、關節各種病症,需要保持規律運動,維持身體強健。
- 社會力:透過社會參與,讓老人獲得心理支持,提升自我價值與信心,也是幸福感的最大來源。
再加上活用「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盡情享受生命。這些感官功能若能保持敏銳,人生晚年依然能擁有品質與幸福。
這些理念最終匯聚成他推動的「優雅老化」:不是被動接受衰退,而是積極經營生活,打造幸福的熟齡人生。
2017年開始,林經甫開始推動三力生活。他說:「什麼是長壽?健康餘命才是我們應該面對的長壽」。「我這個『三力』沒有延長壽命的意思,但是不管活到多老,直到最後一天都要充滿活力。」
教育學者愛德華.凱利認為,人生有三階段:依賴成長的第一人生;獨立奮鬥的第二人生,以及圓滿的第三人生——既能自立,又能支持他人、傳承經驗、貢獻社會。這個階段不會自動到來,唯有提前準備,才能活出精采。
在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此時,為免於老者退休之後,落入空虛焦慮或是百病纏身的痛苦,林經甫的「三力」與「五感」儼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良方。如今的林經甫以高齡名模之姿享譽國際,將他的「第三人生」活得精采熱烈,不但協助了許多未來可能如母親般臥病的老人,也活出了父親對人生的殷殷期許,「務必要充實精采,要希望、努力、快樂!」
透過社區營造北歐幸福養老
「日本的老人照護政策,很多參考資料是來自北歐,那我就去了解北歐。」林經甫說。
瑞典、芬蘭與丹麥的老人社會福利政策,舉世聞名。根據報導,瑞典人的生死觀是「不過度以醫療延命,讓人有尊嚴的生活」,因此當長者因衰老失去吞嚥能力時,在臺灣、日本或其他國家會選擇強迫插鼻胃管餵食,但這些北歐國家卻認為,應該順隨自然的法則,放手讓生命離開。北歐致力於老人的健康餘命,如丹麥的老人政策目標為「將臥床到死亡時間縮短到兩週」,都是值得借鑑之處。
林經甫認為北歐老人政策的成功,在於他們得天獨厚,有晝長夜短的天然條件,又因為是高度發展國家,工時短,透過深厚的社區營造,成為老人的天堂。由於北歐人的家庭觀念與社區連結緊密,下班放學之後,孩子就跟著爸爸媽媽參與社區活動以及公共事務,兒時因各種愛好與興趣結社的友伴,一直發展到老年,形成深厚的情誼,這樣的社會與人際關係非常穩固,社區有哪些老人大家都知道,被照顧得非常好。
又因為晝短夜長,下班之後回到社區就會進行很多活動。舉凡舞蹈、木工、烹飪、橋牌、合唱團……人與人之間交流溫暖熱絡,對於老人的照顧也不遺餘力。「因為社區營造成功,北歐老人的狀況比其他國家都要好。」
例如:在芬蘭發展的公共運動俱樂部,或是社區服務中心的健身設備,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也會鼓勵阿公阿嬤一起參加。又如瑞典的每個社區都有老人聚會點,可由長者自行規劃各種不同的活動,如歌劇、音樂、健身、美食品嘗等。國家投入許多經費。林經甫舉例,「90歲以上的老人運動,有兩個教練老師在陪伴,二對一的教導,很充裕的資源。」
社區營造的成功,在於歐美公民參與、公共意識非常活躍。林經甫感嘆任何政策的實施,必須透過不斷的教育,並且要讓在地居民確實了解之後,才能在社區生根壯大。他舉例說明自己在英國時,看到社區推動環保教育,會在每個社區的公園讓孩子挖池塘、蓄水養青蛙,讓池畔青草生長,讓公園成為大家親近、喜歡的樣子。反觀臺灣的公共政策或是設施,常常由上推動,人民沒有參與、無感,甚至強烈反對,造成政策窒礙難行,都是需要改進之處。
展開男模生涯改造時尚美魔女
林經甫會走上伸展臺,與他熱愛傳統偶戲藝術有莫大關係。為了保存與推廣臺灣本土文化和傳統偶戲文化,林經甫設立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為多年來珍藏的偶戲文物,設立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2018年,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與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合作,以「從戲服到衣服」為主題發想,設計19套衣服,在大稻埕舉辦走秀活動。林經甫自告奮勇穿上其中一件衣服走秀,反應熱烈之下,獲得公關公司的推薦,讓他踏上紐約時裝週的伸展臺,為知名新銳設計師Christina Colorado的作品走秀,從此開啟了林經甫的男模生涯。
為了向世界展現臺灣風采,他展開密集的專業訓練,成果也令人刮目相看。林經甫成為臺灣紐約時裝大秀中,第一位上臺的開場模特兒,站在身高180公分以上、比他年輕50歲的歐美俊男美女中,絲毫不遜色。之後他陸續參加臺北時裝週、倫敦時裝週、東京時裝週,均深獲矚目與好評。
帶著自己成功的經驗,2019年,永福扶輪社邀請林經甫為一群平均年齡56歲的「時尚美魔女」,策劃一場5個月後的走秀活動。林經甫一一指點健身、健康飲食、儀態訓練,讓她們在專業舞臺上走出亮麗風采。這群資深美女到後來平均減重3公斤、腰圍縮小2.2吋。
最令他感動的是這一群美魔女內在的轉變:熱情、自信、認真、更年輕、與家人關係更和諧……認識到自己原來可以那麼美,就像一盞燈,照亮整個人的生活。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從那次活動之後,其中Grace找到自己的夢想,在半年內迅速成為專業非洲舞老師,簡直就是一場華麗的蛻變。
這場活動,引起第二波更大的迴響——2021年1月,新北市政府與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合作,召集36位婦團領袖,由林經甫指導,歷時3個月、66堂課,讓這些女性領導人變美之外,也成為優雅抗老代言人。2021年4月,在「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上,這36位企業主、領袖、專業人士,還有4位身障婦女一起登臺,現場掌聲雷動,久久不息。
不斷回到核心最初倫理道德
愛好數理的林經甫,當年人生目標本來依序是臺大物理系、普林斯頓大學,奪得物理諾貝爾獎的榮耀;但是在填選志願時發現無緣臺大,才聽取父親提點就讀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然而這並不是退而求其次。考上醫學院那年,父親致贈他史懷哲鑄銅浮雕,期許他效法史懷哲,以愛與尊重生命的信念,為人付出。
1972年結婚時,父母贈送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鑄銅浮雕,木框背面還留有兩行字:「希望你們效法世界醫聖的愛心與恆心,獻身為世人服務。」至今這兩座雕像仍然存放在林經甫的辦公室。那種「直擊核心」的單純信念,仰望至高的標準,聯繫起他人生的每一個選擇。
談到最近觀賞韓劇《好醫生》(Good Doctor)的省思:「好醫生居然是一個自閉症的醫生,他只關心醫療和救人的關係。」他感慨許多醫生因為社會機制與利害關係的影響,病人的福祉不再是最高目標。他不斷強調要「回到核心」:「一定要回到最初的倫理道德。」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看起來才如此年輕。2020年,熱愛偶戲藝術的他,更將自世界蒐集獲得的1萬多件偶戲文物,全數捐給臺灣博物館,臺灣因此成為全亞洲偶戲文物典藏的重鎮。除了犧牲奉獻,更是一種心靈的重生。他說:「捨棄慾念才能找到自由」。
林經甫將理念落實在生活中。每個週六固定的午餐會上,他會與十餘位老友圍坐在長桌,咖啡的香氣與彼此的笑聲在午後的陽光中愈發溫暖。這群平均年齡超過80歲,多位邁進90歲的老朋友,三十年如一日,每週六堅持相聚,守護彼此。他們聊的不只是生活日常,更是對生命的溫暖分享。和這群朋友一起學習,腦力、體力、社會力也同時得到滋養。其實人生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林經甫簡歷:
● 學經歷與醫療成就
畢業於臺北醫學院醫學系,赴日本東京日本大學取得醫學博士。開創婦產醫療新局面。
● 文化保存與藝術推廣
自1988年起發起成立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與偶戲團,致力保存臺灣在地文化,特別是偶戲文物與傳統戲劇的傳承與推廣。
● 社區營造與文化經濟
身兼大稻埕區域振興要職,曾協助舉辦「年貨大街」,推動年節經濟與地方活化。2000年擔任總統就職晚宴顧問,以「本土化、小吃上國宴」創造外界迴響。
● 文化建築修復
2015修復水災受損古蹟「周進春茶行」,打造為藝文基地,並命名為「納豆劇場」,以紀念父親林柳新當年赴日念書時,賣納豆維生的堅毅精神。
● 文化出版
1988年,創辦台原出版社,為臺灣第一家專注於本土文化、民俗、風土、歷史、客家與原住民文化的出版社。
創辦臺灣婦幼類專業月刊《嬰兒與母親》,首創對婦幼家庭的關懷宣導,並在1993年以書籍形式出版相關特刊。
2021年,出版《時尚老人:優雅老化的三力生活》。
● 偶戲文物保存
2020年移捐逾萬件偶戲文物予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動公共典藏與研究。
● 時尚老人與優雅老化推手
自2017年以「時尚老人」身分經營Vlog、Facebook,以醫學背景推廣「三力—體力、腦力、社會力」與「五感生活」理念,倡導退休後的健康、自信與風格生活。
● 國際時尚舞臺高齡模特兒
74歲首度登上紐約時裝週伸展臺,後續又受邀走上倫敦、臺北時裝週,展現「第三人生依然優雅」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