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TikTok危險 立委、醫師籲政府正視威脅

中國短影音平台TikTok(抖音國際版)不只有蒐集個資問題,其推薦機制也被指控對年輕用戶的心理健康有害。民進黨立委和專家8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與平台業者正視數位演算法對兒少心理健康與隱私的潛在威脅,盡速建立兼顧人權保障與心理安全的數位使用環境。
精神科醫師林煜軒指出,近十年研究顯示,即便在COVID-19疫情發生之前,10至24歲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已是十年前的1.5至2倍,女性增幅尤為明顯。
林煜軒分析,2000年後出生的世代,成長於高度數位化的環境,手機、平板與社群平台無所不在,儘管提供了自我表達與社交支持的新途徑,卻也帶來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散布與網路成癮等風險。
他提到,近幾年發現,私密影像的外流與自我傷害息息相關,而網路霸凌等各式各樣的網路問題行為也都跟心理健康有關。呼籲政府應優先針對高風險網路行為建立常態化監測與早期介入機制,並推動平台演算法的透明與責任歸屬,以保障兒少心理健康。
估至少38萬國小生用抖音
立委提修法保障兒童隱私
立委林月琴指出,根據調查,9歲至12歲國小兒童使用TikTok的比率達46.1%,推算使用TikTok的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人數可能達38萬人,恐將大量兒少隱私暴露於中國。
立委沈伯洋說,現行對TikTok等數位平台的監管過於零散,無法有效保護兒少,而TikTok年齡限制形同虛設、演算法具高度成癮性,並存在中共存取用戶資料、散播削弱民主敘事等風險,對國家安全與兒少隱私構成雙重威脅。
談到修法方向,沈伯洋表示將提出兩項草案,第一是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當兒童的個資要被收集時,需經過本人或法定代理人同意,但也要設定例外狀況;第二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社群平台收集個資的過程中,如果暴露兒童數位隱私時,應有處罰。
立委林楚茵指出,根據2025年台灣民主實驗室的調查,15至18歲青少年中有42.3%每天多次使用TikTok。但是該平台對內容缺乏有效審查與分級機制,導致許多不當或錯誤資訊透過演算法推播給兒少,形同裹著糖衣的毒藥。兒少的價值觀尚在發展階段,政府不能再對這類境外平台的風險坐視不管。
英國民團調查:
TikTok向兒童推薦情色內容
英國社會公益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近日公布調查指出,即使TikTok用戶將年齡設定為13歲(該平台允許的最低註冊年齡),並開啟內容限制模式,TikTok仍會向用戶推薦性暗示或高度色情化的搜尋關鍵字和內容。
根據報告,「全球見證」在TikTok開設了7個測試帳號,有3個帳號在用戶第一次點擊搜尋欄時,就收到了性暗示的搜尋建議,而全部7個帳號在完成設定後,只點擊了少數次就被推送色情內容。
報告指出,「我們關注的不僅是TikTok向未成年人展示色情內容,更在於TikTok的搜尋演算法主動將未成年人引向色情內容。」這突顯TikTok演算法在保護未成年用戶方面存在漏洞。
對此,TikTok回應,一得知報告指控後,已立即展開調查、刪除違規內容,並改進搜尋建議功能。平台致力於提供安全適齡的使用體驗,並稱90%的違規影片會在被觀看前移除。此外,該平台每月會刪除約600萬個未成年帳號,透過技術檢測和審核團隊培訓,識別並阻止13歲以下兒童使用Tik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