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金翅雀》 啟發普立茲獎同名小說

《金翅雀》這幅17世紀荷蘭小畫作,原本鮮為大眾所知,因美國同名小說獲得普立茲獎而聲名大噪,翻轉它在荷蘭莫瑞泰斯王家美術館的地位。
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王家美術館收藏大量荷蘭黃金時期的畫作。長久以來,那裡最為人稱道的鎮館之寶是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過,2013年美國作家唐娜‧塔特(Donna Tartt)的小說《金翅雀》(The Goldfinch)出版,成為暢銷書並獲得普立茲獎後,改變了一切。
《金翅雀》取材自17世紀荷蘭藝術家卡爾‧法布里蒂烏斯(Carel Fabritius,1622~1654)的同名畫作。1896年以來,法布里蒂烏斯這幅精美的錯視法(Trompe-l’œil)畫作,收藏在莫瑞泰斯王家美術館內。這幅畫在學界一直受到推崇,但在同名小說出版之前,鮮為大眾所知。現在這幅《金翅雀》一炮而紅,遊客們到美術館爭相一睹這幅小巧可愛,只有約33公分×22公分的木板油畫。
林布蘭的弟子擅長錯視法
法布里蒂烏斯是當時荷蘭頂尖的藝術家之一。然而,究竟他的才華能夠發展到甚麼程度,至今仍成謎。原因有二:他英年早逝,年僅32歲在意外中去世,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沒有留存下來。雖然有這些限制,他仍被公認為林布蘭學生中最有天賦的人,也是維梅爾創作的靈感來源。
法布里蒂烏斯出生於阿姆斯特丹北部中貝姆斯特(Middenbeemster)鎮。最初的藝術啟蒙很可能來自父親,他的父親是一位神職人員兼校長,同時也是一位兼職藝術家。1641年,19歲的法布里蒂烏斯來到阿姆斯特丹。在接下來約20個月,他在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工作室接受訓練,很可能還擔任過林布蘭的助手。
學徒生涯結束後,法布里蒂烏斯返回家鄉居住數年。他早期的歷史繪畫作品深受林布蘭風格影響,有著豪邁的筆觸、深沉的色調與戲劇性的光影變化。後來他逐漸發展出獨特的繪畫風格,晚期的作品多以明亮背景襯托暗色人像,運用鮮豔色彩與冷色調的光線,並結合輕薄的釉彩技法與精準的厚塗法(一種塗抹厚重顏料的技法),營造出立體深度與豐富質感。
年輕的法布里蒂烏斯對探索光學效果也深感興趣,並將它運用於城市風景畫與肖像畫創作中。他的《台夫特的風景與樂器攤販》(A View of Delft, with a Musical Instrument Seller’s Stall)這幅作品,藝術史學家認為,是專為放入觀景箱而創作的。觀眾透過觀景箱的鏡頭或小孔觀看時,畫面會呈現立體景深的錯覺。
在另一幅看似傳統的畫作《阿姆斯特丹絲綢商人亞伯拉罕‧德‧波特肖像》(Portrait of Abraham de Potter, Amsterdam Silk Merchant)中,法布里蒂烏斯巧妙的融入錯視法:畫中人物置身於抹灰牆前,右上角的釘子彷彿真的從畫布表面凸起。
錯視法又稱視覺陷阱,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羅馬時代,考古學家在龐貝與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遺址中,發現使用這種技法的壁畫。錯視法源自法語Trompe l’oeil,字面意思為「欺騙眼睛」。要讓一幅二維平面繪畫看起來像真實的立體物品,是藝術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17世紀時錯視法繪畫很熱門,荷蘭地區尤其盛行。法布里蒂烏斯正是最擅長運用這種視覺魔術的藝術家之一。
法布里蒂烏斯1650年遷居台夫特市,並在此度過他短暫的餘生。藝術專家認為,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為私人住宅創作的壁畫,但品味會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壁畫在房屋重新裝潢中被塗抹掩蓋。而他的整個藝術生涯,只留下12~13幅畫作。其中最負盛名的《金翅雀》創作於台夫特期間,1654年完成時,正好也是他離世的那一年。
《金翅雀》筆觸獨特迷人
金翅雀是歐洲及世界各地常見的小型鳴鳥,有著黑色的翅膀,上面帶有黃色條紋,眼部與喙部有紅色斑塊。傳說金翅雀身上的紅色斑塊是耶穌前往各各他山(Calvary)途中,頭上的荊棘被拔除時所濺落的聖血。在藝術史上,金翅雀常出現在描繪基督聖嬰的宗教畫中,象徵受難預兆。
17世紀的荷蘭,金翅雀是廣受歡迎的寵物,常被訓練表演各種把戲,像是用頂針大小的小杯子取水飲用,以及開啟飼料盒等。法布里蒂烏斯畫筆下的金翅雀,被鎖鏈拴在表演用的飼料盒旁,靜止佇立於白牆前,姿態平靜安詳。這樣的束縛或許暗示著馴化與飛翔的寓意。
法布里蒂烏斯的這幅《金翅雀》有著獨特迷人的筆觸。他只用非常少的筆劃,就精確捕捉了金翅雀柔軟羽毛的神韻。點綴在羽毛上的黃色斑紋是直接在黑色顏料上疊加而成的;他又用畫筆桿在未乾的顏料上刮出痕跡以便露出底下的黑色顏料。這種技法是林布蘭發明的。
背景剝落的灰泥牆面呈現著逼真的質感,如同他在《阿姆斯特丹絲綢商人亞伯拉罕‧德‧波特的肖像》中的處理手法,這種筆觸是以調色刀直接在畫布上鋪上厚重顏料完成的。《金翅雀》的畫板是從一幅厚實的大型畫板裁切而成的小畫板,因此人們對它的用途有多種推測,可能是鳥籠一部分、壁龕門板,或是用來裝裱畫作的蓋板。
意外大爆炸藝術家傷重不治
1654年10月12日清晨,台夫特市火藥庫內約40公噸火藥發生大爆炸。這場災難摧毀近1/3座城市,造成逾5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災難發生同一年稍後,畫家埃格伯特‧范‧德‧波爾(Egbert van der Poel,1621~1664)以畫筆記錄下這片城市廢墟,這幅作品與2年前法布里蒂烏斯畫筆下的城市風光形成強烈對比,令人唏噓。
在10月災難性那天,法布里蒂烏斯剛好在鄰近火藥庫的工作室中創作,他身受重傷,最終傷重不治。學者推測,工作室內存放的大量作品,應該也毀於爆炸中了。
莫瑞泰斯王家美術館2003年修復《金翅雀》時,發現了一條神祕線索。在微觀下發現的損傷痕跡,引發這幅畫曾經埋藏在畫室廢墟中的推測。在這次修復過程中,首度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測這幅畫,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幅接受這種分析的畫作。
清除陳舊汙濁的黃色亮光漆後,重新展現原本淺色的背景。美術館記載道,「X光與紅外線影像顯示,畫中下方的棲木是後人添加的,覆蓋在白色背景之上,無疑是為了強化錯視效果。」
法布里蒂烏斯過世之後,他的名聲隨之淡去,與同為台夫特畫家的維梅爾早期命運可說如出一轍。維梅爾的創作延續法布里蒂烏斯對靜物與光影的探索,他的作品在19世紀中葉被法國藝術評論家泰奧菲勒‧托雷-布爾熱(Théophile Thoré-Bürger,1807~1869)重新發掘。托雷-布爾熱也同樣大力推崇法布里蒂烏斯,最初是基於他在私人收藏中發現《金翅雀》這幅作品。在此之前,法布里蒂烏斯的畫作通常被誤歸為林布蘭所作。
藝術史學家常思索:如果法布里蒂烏斯在那場大爆炸中活了下來,是否會超越荷蘭黃金時代的兩大巨擘林布蘭與維梅爾?而這位只有12年創作生涯的藝術家,已在藝術史長河中鐫刻永不磨滅的印記。
原文「The Triumphant Trompe L’oeil ‘The Goldfinch」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