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制輿論 中共祭「明星八卦禁令」

中國演員于朦朧9月11日突然墜亡後,引發輿論持續關注。(微博擷圖)
中國演員于朦朧9月11日突然墜亡後,引發輿論持續關注。(微博擷圖)

【記者李淨、駱亞/報導】

中國演員于朦朧近日在北京墜樓身亡,事件疑點重重,引發公眾強烈質疑。面對輿論持續發酵,中共網信辦祭出史上最嚴「明星八卦禁令」,試圖壓制輿論。

墜樓事件疑雲密布 網路傳言甚囂塵上

9月11日凌晨,37歲的知名演員于朦朧在北京陽光上東社區墜樓身亡。令人震驚的是,警方在短短12小時內便宣布排除刑事嫌疑,定性為「酒後意外墜樓」。這一結論迅速引發網路熱議,許多網友對案件的快速結案表示懷疑。

于朦朧離世後,高泰宇、文苡帆、王洋、劉芮麟、王鏘、艾福傑尼等藝人紛紛發文緬懷,于原定參演的節目也因此延期。然而,網路上關於于朦朧死因的猜測卻越演越烈。有傳言稱,于被圈內人設局灌醉,涉及某「大老」性侵及虐殺,相關「大老」被指向某製片人,甚至傳言涉及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的私生子或某黃姓「紅三代」。事件引發熱議的同時,當局開始「滅火」,而官方的異常反應進一步加深了公眾的懷疑。

旅美學者吳祚來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于朦朧事件的核心疑點在於當局的異常反應速度和掩蓋力度,「如果只是普通意外,調查結果早就應該公開透明。如此迅速結案並壓制討論,說明事件背後水很深,可能涉及高層利益。」

吳祚來進一步分析,這種大規模掩蓋需要自上而下的嚴密運作,「從高層到公安系統,層層下達指令,才能實現如此高效的輿論管控。網路流傳的相關錄音和爆料,進一步佐證了事件背後存在不可告人的內幕。」他呼籲相關部門公開透明的調查結果,以回應公眾關切。

對於網信辦的強硬舉措,他認為這是高層直接干預的結果,「類似事件往往涉及敏感人物或利益集團,當局不會公開承認。台灣財經網紅將此案與十年前令計劃之子車禍事件相提並論,這一判斷可能有一定道理,指向高層權貴家族的隱祕博弈。」

網信辦鐵腕管控 社群平台接連受罰

值得關注的是,在輿論持續發酵的背景下,中共網信辦接連出手,試圖通過高壓手段控制訊息傳播。9月11日,網信辦對小紅書平台進行約談、責令整改、公開警告,並從嚴處理相關責任人,理由是平台熱搜榜出現「炒作明星個人動態和瑣事類不良訊息」。

隨著事件持續發酵,中共網信辦9月20日再次對微博、快手等主流平台實施同等處罰,批評其「未能落實訊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導致熱搜榜「充斥不良資訊」,上述一系列措施被外界稱為中共網信辦史上最嚴「明星八卦禁令」。

網信辦是由負責宣傳的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所主管,這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事件背後權貴背景的猜測。與此同時,多個社群平台的討論受到嚴格限制,大量相關文章被刪、部分帳號被封。儘管官方試圖通過高壓手段平息風波,民眾的質疑卻並未因此消退,反而更加激烈。

9月11日,網信辦對小紅書平台進行約談、責令整改、公開警告,並從嚴處理相關責任人,理由是平台熱搜榜出現「炒作明星個人動態和瑣事類不良訊息」。9月11日,網信辦對小紅書平台進行約談、責令整改、公開警告,並從嚴處理相關責任人,理由是平台熱搜榜出現「炒作明星個人動態和瑣事類不良訊息」。(網頁截圖)

北京警方首次通報 有3網友被抓

9月21日,北京警方首次發布相關通報,重申于朦朧是「酒後意外墜樓」,並稱已對3名「編造傳播謠言」的人員採取強制措施。通報強調,調查結果已獲家屬認可,于朦朧母親也透過工作室聲明表達無異議。

有小紅書用戶「凜北川」爆料稱,于朦朧家屬被迫簽署諒解書,但文章迅速被刪除。此前,于朦朧表哥曾在網上揭露事件疑點,卻遭到封禁,無法繼續發聲。

廣州市民白敏(化名)從母親角度分析事件,認為聲明的可信度極低,「一個失去獨子的單親母親,怎會輕易接受『酒後自殺』的結論?聲明冷冰冰的文字,完全不像一位悲痛母親的口吻,更像是官方代筆。」白敏的兒子之前也曾遭當局冤判。

白敏對《大紀元》表示,中共網信辦的處罰行動背後有明顯的政治動機,「如此大規模的管控,必然是高層直接下令,說明當局對輿論的高度緊張。他們擔心真相暴露後引發更強烈的社會反彈。」她認為,此事件與多年前某高層子女車禍(令計劃之子車禍)事件的處理模式如出一轍,疑似為有組織策劃的掩蓋行為。

儘管當局透過刪除文章、封禁帳號等手段限制討論,網友們並未退縮。他們轉戰央視新聞、央視網等官方帳號留言區,強烈要求「徹查9.11北京男明星墜樓事件」。然而,央視迅速關閉評論功能,試圖切斷民眾發聲管道。

北京青年晨峰(化名)觀察到,民眾對事件的關注反映了對生存安全的基本訴求。「在經濟低迷、就業艱難的當下,老百姓的忍耐已到極限。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沉默,而是選擇站出來說真話。」

晨峰特別提到年輕群體的心態變化:「許多年輕人直言,他們沒有家庭負擔,也沒有軟肋可被拿捏。父母去世後,他們將『單槍匹馬』,敢於與高壓政策正面抗衡。」這種「無所畏懼」的心態正在年輕人中蔓延,對當局的統治形成新的挑戰。◇

延伸閱讀
防治三高納入中醫 明年上路
2025年09月21日 | 5天前
美農場長期缺工 正引進AI機器人
2025年08月25日 | 1個月前
取消